【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積極朝非核家園邁進!422世界地球日前,全國NGOs環境會議今年首增海洋政策議題,17日於會議上呼籲政府重視島國的海洋發展,同時也延續探討永續發展政策制訂、國土規畫美學、國會立法與監督、棲地與動物保護、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能源政策、環境公害防治等共8大面向。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17日於環境會議上提出永續政策的發展應分為短、中、長期。從短期來看,他建議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執行長應改由非政府官員擔任;中期應強化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決策、監督及考核功能;長期則要考量環境、社會、經濟基本法的立法,此外還要落實農地農用。
開放公民參與檢核
國土規劃環境美學小組指出,道路開發、河川治理推動等公共工程,應開放公民參與檢核,工程資訊也要公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我國接下來不應再以開發為主要發展模式,國家預算中經常門和資本門的比例應從原本的7:3微調至5:5。
國會立法與監督小組則提出建立雲端交流平台,將實際法案及預算資訊納入平台內容,邀請專家學者及民代公開討論。此外,政策評估及行政程序應納入生態經濟學觀點;開發效益的營收應納進生態成本和災害成本。
看守台灣協會表示,政府應考量空氣汙染下環境的外部成本,並對此徵收空汙基金,對於違規廢物再利用(如:爐渣)的情況應加重罰則,從源頭解決環境汙染問題而不是在後端加強管制。
原民自治環境美學
「政府應還原部落主權,國家瓦解了原住民的家園和部落主權、扼殺生態環境人才,應還給原住民自我治理的空間。」原住民傳統領域守護小組認為,「原住民有自己的環境美學,全台有800多個原民部落,管理生態的智慧不應該是依循國家體制,而要考量原住民的傳統、對土地的敬重。」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則針對能源政策的提案說,希望到2025年政府能負荷25%再生能源的智慧電網藍圖,中央政府每年應提升5%比率在公共空間的再生能源及節能設施設立,如:公共建築的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並且政府應提供對公民電廠的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