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膜狹窄 台大發表導管手術

邱文福 2016/04/12 14:52 點閱 10040 次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副教授高憲立說,這種手術最大的好處是傷口小,大大減少了術後恢復的時間,以及開刀的風險。(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副教授高憲立說,這種手術最大的好處是傷口小,大大減少了術後恢復的時間,以及開刀的風險。(photo by 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游清淵台北報導】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可以用導管植入瓣膜方式置換(TAVI手術),病人動手術免開胸,也不必用葉克膜維生,甚至醒著接受此手術,術後留下傷口才0.5公分。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副教授高憲立12日舉行百例成果發表會,病人87歲的楊先生也現身說法笑說,才住院一晚,就被醫生趕出去了。

高憲立醫師說,TAVI是從股動脈穿刺置入以合金金屬為瓣膜骨架、輔以縫製動物心包膜組織為瓣膜主體的主動脈組織瓣膜支架,逆行送至主動脈根部後開啓置放,取代原有鈣化的瓣膜。他說,手術傷口位在一側的鼠膝部僅約0.5公分長,不需體外循環,心臟也不用暫時停止。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種手術最大的好處是傷口小,大大減少了術後恢復的時間,以及開刀的風險。特別是台大手術團隊結合麻醉科的「阻斷鼠蹊部局部神經叢」的技術,讓病患在無須插管且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動手術,降低了年長病患的麻醉風險。

從2010年9月至今,台大已成功為101位年長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施行TAVI,平均年齡82歲,其中12人高齡90歲以上,甚至有一位高齡101歲的人瑞。 手術成功率目前為99%,且所有病患術後30天內的死亡率是0%。只是TAVI尚無健保給付,自費約130萬元。

主動脈瓣膜狹窄傳統必須開心置換人工瓣膜,但負荷大且易有併發症。高憲立表示,60、70歲年長者可能出現心臟瓣膜變厚、沾黏、沒辦法張開,讓血液順利通過的狹窄狀況,患者可能會出現運動呼吸困難、頭暈目眩、昏厥,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絞痛,嚴重會有猝死風險。他說,主動脈出現狹窄且有症狀出現後,存活率急轉直下,可能剩不到2年時間,積極治療就是得把瓣膜換掉。

不過,傳統開刀必須切開胸膛進行開心手術,且要把心臟停止,靠體外循環,將舊的瓣膜切掉換新。有3/1需要置換瓣膜的長者,可能有其他疾病,開刀風險太大,大多不願積極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