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周刊封面:論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20160313 福祉)

邱慕天 2016/03/13 19:15 點閱 831 次

《福祉》 Commonweal
《戰爭與和平》常被冠以「史上最偉大小說」。這是本巨著,英譯版長達1358頁,但節奏分明,讀來如行雲流水。然而在故事所覆蓋的1805年至1812年之間,托爾斯泰讓大量不同的角色登場,而且豐富地描寫了他們的日常,讓故事時間軸簡直像與真實世界同步行進般地厚實與緩慢。

他筆下的場景是如此歷歷在目,人們浸淫閱讀時幾乎總以為托爾斯泰撰寫的是其當代(1868年)的故事,忘了這是本歷史小說。與同時代的出版的雨果《悲慘世界》相比,《戰爭與和平》不會讓人棄讀,因為它幾乎從不太會自主線岔題。

書中包含「庶民生活」與「軍戎世界」兩個大多時候平行的時空,戰爭與和平卻交互呼應。在庶民生活中,主要角色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漸漸起到變化,如縮時攝影拍出的植物生長過程般,栩栩如生。但即使是戰爭,托爾斯泰也巧妙地在戰爭的格局方略,細膩刻畫個人的緊張無助。

整部作品是對功名和權力妄想的駁斥。在歷史大潮與大環境的漩渦中,即使是拿破崙這樣的領頭羊,也不過是被群羊拱著前行,而有著引領時代的假象。諷刺的是,悲觀的托爾斯泰卻在第二部的結局,描述著小男孩(小尼古拉‧博爾孔斯基)對著榮耀與功名存在各種夢想,讓人看到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影子。

讓我們把第一部的完結,當作《戰爭與和平》真正的結局吧:娜塔莎、皮埃爾、尼古拉和瑪麗亞都在戰爭中倖存了,兩家人在一個雪夜聚在博爾孔斯基莊園中。娜塔莎與皮埃爾晚間躺在床上對話,他們之間的交談是如此沒有邏輯演繹、沒有肯定句,你卻知道,這樣的對話僅僅屬於一對有愛的伴侶。這是在龐大綿密的歷史機器內部「人性」存在的光輝、哪怕只是一種小確幸。

https://www.commonwealmagazine.org/zen-tolst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