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名行銷 神鬼救援吸引觀眾

楊尚為 2016/03/10 19:34 點閱 8120 次
吸引人的片名跟設計 是民眾進電影院的關鍵 (photo by pixabay.com)
吸引人的片名跟設計 是民眾進電影院的關鍵 (photo by pixabay.com)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楊尚為綜合報導】萬眾矚目的奧斯卡得主李奧納多的電影名字,怎麼都充滿「神鬼」,怎麼又有那麼多片裡的角色需要「救援」?《衛報》指出,現今商業電影大多都以「高概念」為方向,用精彩畫面、動人劇情及高深的說故事手法來吸引觀眾。一個使人產生好奇心的電影片名,就是「高概念」類型電影最短而有力的傳遞手法。

《衛報》 指出,電影工業比以往更依賴國際市場,業者認為讓不同的目標觀眾願意走進電影院,行銷手法必須更加清楚的雕塑品牌。外國電影進入國際市場,是由電影公司與當地片商協調,經翻譯、命名後發行。各個地區的文化及整體社會的共同記憶不同,這樣的變化會使觀眾產生興趣。

首映票房超越《冰雪奇緣》的《動物方城市》(Zootopia) ,在歐洲各國即便都用英文片名,為了產生識別度,名字都做了些微改變。美國原名《動物烏托邦》,將片中的城市比喻為理想國。台灣以諧音翻譯為《動物方城市》,比喻各種動物都是不同因子,組成一個無限可能的「方程式」。如英國跟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更名為《動物大都會》(Zootropolis),因為「Zootopia」這個名稱早已充斥整個歐洲社會。一張熱銷的英國兒歌專輯和丹麥一個大規模的動物園,都剛好使用了這個名字。

除了讓大眾產生識別度,因娛樂作品常有文化差異,電影業者嘗試以片名使觀眾產生熟悉感。以最近的《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及《因為愛你》(Carol)作為例子。

根據統計,台灣民眾大部分是到了電影院前看了片名才決定走進哪間影廳。片商表示,直譯之後一部叫《龍蝦》的電影,跟一部名為《卡蘿》的電影,實在難以讓觀眾在不瞭解劇情的狀況下買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