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
與超大旱災搏鬥 衣索比亞等待救援
過去想到衣索比亞,就想到飢荒。在西方新聞的認知中,衣索比亞只有以那1973年至1984年間長達12年、餓死數十萬人的大飢荒,作為不幸的代表作。
從那時起,該國政府就努力要翻轉形象,將它從全球慈善組織專案上的列名,轉成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多虧天公也做美,天災遠離的10年,衣索比亞曾拚出GDP增長率維持雙位數的黃金年代,並達到糧食的自給自足。
不幸的是,伊國在2015年旱災的警報又拉響了。無甘霖的春夏導致整個東部和北部的農作欠收,旱地的畜牧業也難以為繼。科學家發現,這與受到全球暖化所加劇的聖嬰現象有關。這起赤道太平洋的暖流向南流動引起的遠場氣候異常,在南非及辛巴威也都製造了不同程度的旱象。
與過去不同的是,衣索比亞政府這次開始嘗試用過去拚出的經濟體質自力救濟,包含從去年夏天開始就陸續投入了3億8千萬美元抑制飢荒擴散。這幾乎是20年前伊國政府一整年能夠開出的總預算。
但今年1月起,聯合國及美國國際開發署已經明確揭露,伊國政府肯定需要幫手。去年底報告指出,政府的分配政策支撐了8百萬人的生活,但目前該國仍有大約1千萬人民生活資源不足、40萬兒童營養不良,需要14億美元的國際財政援助。這個援助目標現在只達成46%,而需求未來還可能持續擴大。
儘管伊國資深鄉民普遍表示,比起數十年前上一波的大飢荒時,他們的確感到現在的政府有肩膀多了;但當前的國際援助的幅度卻小了很多─顯然這與中東難民危機的排擠效應有關。相關人士反映,伊國這一波的旱災其實比過去更猛烈,該國如果在2月底還沒有新資金到位,那麼現有的社福配給將在5月斷炊;那時只怕一張張貧童餓死的畫面將會開始傳出─那是人們最不想重現的夢魘。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sf/world/2016/02/22/history-repeats-itself-in-ethi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