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自稱在中國大陸生活的台灣網友「中華阿靚」在中國微信平台發文,表示在自己的小家庭在對岸生活工作,凡事都可以透過手機在線上一指通,反而回到台灣過年卻發現這裡像「原始社會」,一切都得靠「身體移動」去完成。
《蘋果日報》1日將這篇文翻抄成〈他從中國返台過年 列11點稱像到原始社會〉報導,引來上百篇的PTT回應、上千篇的原新聞留言,賺翻了點閱率,單篇估個80-100萬沒問題。
台灣很原始?
筆者一開始在臉書看到有人轉貼原文,反映極為直覺:一、沈沒成本(sunk cost,在人口密度高台灣,這就是上萬家的連鎖便利商店);二、金管會;三、經濟規模(尤其大陸是靠封鎖國外電商服務,保留13億市場給本國人的,台灣能複製?),這三項解釋了台灣為何做不起來。
那篇文章這三點一項都沒提,只嫌鬼島落後,對現有台灣市面上的金融科技(fin-tech)服務及應用狀況一無所知。就算要談這議題,也還沒淪落到要隨那篇點的火起舞。
換句話說,筆者認為這篇文章一點價值低落,也不具備「危險性」(反倒是小國瑞典的「無鈔化」世界已經改變了教會聚會程序,以及遊民的生活方式,更為值得取樣),但鄉民在各討論區跟帖回應的熱度顯然說明了相反的事實,這時「量變產生質變」的新有趣現象就出現了:
「為何大家這麼不想讓此標題黨人得逞?」
標題黨人得逞?
這個問句有二個梗:
一、「標題黨人」,這指的是「中華阿靚」及《蘋果日報》給了文中的現象一個總結觀察:「中國進步、台灣落後」。
二、「這麼不想」,也就是台灣人該結論在情感以及理智面的抵死不從。這預設了該結論對廣大讀者的煽動和迷惑力,剛好切割在台灣人均知識水準和判斷力的截面上。相對於面對其他弱智新聞時的談笑用兵,在此標下,網民們顯然如臨大敵。
因而首先當應對的是,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國進步、台灣落後」的事實是早已被點出的焦慮。但許多用「後進者優勢/後發先至」、「沈沒成本」、「跳棋式發展」等商學邏輯即解釋的概念並未被一般人瞭解,台灣Wimax 卡住4G、運輸公路網卡住都市地鐵輕軌、塑膠卡片支付卡住手機支付,每每被當作落後指標,還得有人講出一句:「台灣落後,是因為進步太早」,才能讓鄉民好過。
「沉沒成本」的困境
但更進一步地,在《三個商學院教授的公路筆記》(台北:大塊,2014)中就反映到,「沈沒成本」的困境在於讓競爭和互相取代變得困難,不利自由競爭,而未來做公共架構,是否能想到這一點,讓我們投資發展的項目更有未來延展性(upgradability)?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一月中的一期封面故事就以〈自動駕駛:交通的未來圖像〉為專題指出,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自駕科技,將報廢未來大量的停車場、私家車庫,以及巴士運輸,故建議當下的房屋建案、公路網架設應全部加入可延展設計,便於未來更新為其他用途。台北市最近正因柯P推動「三橫三縱」自行車路網而引發塞車民怨,我們對這項施政的討論,是否聚焦在遠見?
媒體對於型塑公共討論扮演很大的角色,新聞的取材和下標可以把大家變智障。〈他〉文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他」本來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經由台灣流量最大的媒體一傳抄背書,其所羅列的論證「似乎」就有份量了起來,與今天這人直接發文在社群媒體上能帶起的關注程度絕對不同,也造成自覺渺小的鄉民,要集體喊上一千句話,才自感抵消了文中一句似是而非觀點所帶起的風向。
線上與線下整合
因而除了支付服務之外,我們是否注意到今日我們的媒體,同樣經驗著「線上」、「線下」的整合?
換句話說,傳統的線下媒體服務負責把關資訊,民眾對品管不良的報紙或新聞台無法線上揪錯,但用退訂、拒買的手段,反而與線下媒體保有更好的互相監督關係。
然而,當媒體轉進線上即時和免費之後,似乎教化的責任和做功課的義務也沒了,只要不斷整合消息源,開話題、帶風向,社會就跟著買單;愈取巧詭辯的報導反而愈有營收綜效,怪不得有人要說:「鄉民實在很好操弄。」
從好的方向想,台灣民主制度比大陸一黨專政好在人民可以文明自主地合作,然而讓它像「原始社會」的,恐怕不是發展未臻成熟的「線上金融」,而是「線上媒體」總要和國家一半人民的智商作對的「內容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