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專業決策 遇到群眾智慧(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6/01/04 19:43 點閱 1831 次
前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最近接受TED-Taipei邀請,以「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個政策?一個官員的反思」為題發表演講。(photo by 網路截圖)
前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最近接受TED-Taipei邀請,以「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個政策?一個官員的反思」為題發表演講。(photo by 網路截圖)

前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最近接受TED-Taipei邀請,以「為什麼民眾反對政府的每個政策?一個官員的反思」為題發表演講,自白他擔任內閣官員任內推動的政策,有許多都受到大批民眾的抗爭。

他因此開始重新思索,為什麽政府官員自認已經盡力,人民卻不領情?或許關鍵在於如何接受新觀念,如,把更多的民眾納入到政策制定的圈圈裡面,而非傳統由上而下的威權心態。

超越專業授權

在這位前政務官的自白中,我們看見一位當慣了菁英的經濟學者,在經過政務領導位置的洗禮之後,所能對民主政治最謙卑的公共論述。只不過,他任職的時間太短,無法深人這個民主治理機制的運作問題。

民主運作的機制,在這個網路的世代中,到底出現了甚麼以前不需要去面對的治理問題,需要設計新時代的機制來彌補呢?我的答案很簡單:「要滿足民眾以為可以超越專業授權,但卻仍然需要專業知識的一種決策機制!」

這是一個從網路上可以快速吹捧與摧毀權威的時代,在人們對政治代理人吝嗇信任的時代中,他們縱使將政策專業的需求不經意地放在一邊,仍不會因為看了幾個懶人包,就能在知識上取代管中閔博士在UCSD的計量經濟學位。

這就是民主參與中最弔詭的「專業不對稱」(professional asymmetry)問題,過去威權體制時代,起碼在經濟政策上,民眾不得不授權給那一代的統治菁英,我們很幸運地碰到Fukuyama所說的「好皇帝」,為今日台灣打下基礎。

專業不對稱

只不過當今每一位民眾都是皇帝,在專業上平均值遠低於菁英的前提下,要如何兼顧政策專業和公共參與?通常,民眾告訴你「不要」甚麼的背後,一路上仍滿是「非統治菁英」所操控的痕跡,從下到上的決策仍然需要菁英設定有效的議程。

因此,vTaiwan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解套機制?想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先回答為何柯P沒有繼續使用iVoting來處理所有的市政問題?柯P的高人氣是因為利用網路聽取民眾意見?還是他本來就是倍受寵愛的「政治救世主」?

如果答案是後者,那管博士的處方,仍然只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條件,他相信的是「科技樂觀主義」,藉由建構一個「群眾智慧」(Wisdom of the Crowd)的平台,一舉解決多元價值、極端政治、和信任逆差給台灣政府良善治理所設下的高門檻。

群眾智慧VS群眾共識

專業不對稱是民主治理深化最難跨越的鴻溝,「群眾智慧」如果要解決一個定義清楚的程式問題輕而易舉,但政治問題通常連定義都沒共識,菁英各自為著黨派立場以拆解共識為務,裂解的能量無法引出執政共識,不過是奪權而已。

當然,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政治就是人的本性,因此,民主政治的價值調和需要時間成本與前車之鑑,非網路平台可以輕易化解,相信資通科技與相信人民可以跨越專業授權是同樣的簡化問題,需要更明確的機制設計目標!

如果民主不需要專業支援,怎麼論述都可以,只不過民主除了程序正當性之外(更多民眾參與),還有結果的正當性(治理結果更佳)需要同時兼顧,這兩者的調和與平衡,給關心台灣新時代治理效能何在的有識之士,一個反思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