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低薪 加速流失(韓志翔)

韓志翔 /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 2015/12/27 09:14 點閱 9290 次
一般而言,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不錯。慣有的勤奮及責任感、產業管理的實務經驗,技術等也都受到周邊國家的重視。(photo by JamesDeMers on pixabay)
一般而言,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不錯。慣有的勤奮及責任感、產業管理的實務經驗,技術等也都受到周邊國家的重視。(photo by JamesDeMers on pixabay)

近年來,台灣人才外流的問題受到國際的矚目。例如,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全球人才2021」報告,預估2021年台灣人才外流將達到世界第一,而在每十個外流人才中,就有六名屬於專業人才。

【薪資待遇水位偏低】
台灣人才流失嚴重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在於國外的薪資水位遠超台灣產業普遍的水準,尤以組織中的高階人才為甚。根據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的2012年研究報告,台灣產業平均的全薪水平在其它受調查的國家中殿後,且越高階的全薪差距越大,亦即台灣產業的薪資曲線斜率相較於這些國家者為平緩。

隨著國際薪資水準調查的資料取得日益方便,對有國際移動能力的高階及技術人才而言,過大的落差造成國內人才向高薪水位的國家移動,而吸引國際優秀人才進來的誘因相對不足。因此,台灣企業主對留才及引才困難度的認知,比例均高於亞太區及全球。

一般而言,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素質不錯。慣有的勤奮及責任感、產業管理的實務經驗,技術等也都受到周邊國家的重視。例如,近年來中國大陸也在積極發展半導體、面板等產業,為快速取得關鍵人才,利用高財務誘因、升遷的速度、及可施展的舞台規模常超越台灣,提供有雄心壯志者發展的機會。若台灣的企業不能給予關鍵人才更好的發揮空間,留才也就不易。

【產業前景堪慮】
台灣的產業結構也助長薪資難漲、人才外流的困境。台灣企業超過8成在做代工,在八零年代居國際品牌大廠供應鏈的重要代工地位。製造代工模式的輝煌年代已經遠去,面臨南韓與後來的中國大陸的競爭,逐漸失去優勢,也造成獲利的衰退,所謂「毛三到四」,是近年來常聽業者談到的話題。

而代工的思維及文化主要採取低成本策略,而非高價值、差異化的策略,讓台灣許多產業缺乏品牌經營能力及創新力,更缺乏國際競爭力,進而限制薪資水準上漲的能耐及人才的發展空間。

過去,政府一直在喊產業升級或企業轉型,若仍停留在代工的窠臼,成效並不彰,也很難讓高端人才有發揮的舞台。而服務業偏內需型居多,較少國際化發展。

在經濟衰退,營運萎縮,就業機會減少,薪資待遇很難有大幅成長,外加高漲的房價、物價等推波助瀾,人才不得不另謀出路。而隨著其他國家急起直追,甚至超越台灣原本具有優勢的企業,以遠高於本土的待遇挖角台灣過去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一發不可收拾,從剛才的少數出走案例,到近來大量人才赴海外謀求高薪職位,這 已經是眾所週知的事情。根據報導,光在上海一帶工作的台灣人及眷屬高達兩、三百萬人之多,佔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可見出走情況嚴重。

【國家應助一臂之力】
要有效地解決目前台灣社會所存在的人才外流問題,仍需從先經濟面及政治面的革新開始。

巴黎氣候高峰會將導引全球加速邁入低碳綠色經濟,廠商對解能減碳必須展現更高的要求,也產生這方面更多的需求。全球多數已開發國家高齡化現象所衍生出的商機,如健康照護、生物技術、銀髮熟年產品及服務,也提供產業發展的新契機。面對全球激烈的競爭,物聯網成為企業致勝的關鍵,帶動工業4.0的需求。

在教育方面,加強上述經濟發展趨勢的人才培育,深化產學合作,有效地提供年輕人創業的資源與輔導,並以台灣為基地,把經營觸角延伸至全球。政府的角色即在提供一個有助於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及肥沃土壤,並在居住正義創造有感政績,這均有賴一個有前瞻力及執行力的政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