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黃譯萱綜合報導】你在臉書上看到一張朋友的生日照,發現他們竟沒有邀你參加慶生派對,你馬上被失望、難過、憤怒的情緒所包圍……這是時下青少年常有的社交困擾。一項由美國及比利時進行的研究發現,長期被孤立的孩子對社交的想法也通常有自我否定的傾向,容易把社交失敗的因素歸咎於自己的缺點。
一項由美國杜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和比利時根特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指出,有長期孤單經驗的青少年,對社交活動的看法有較高的自我否定傾向,當自己能融入社交圈時,會認為只是「運氣好」,被排除在外時,則會認為是自己個性的缺陷導致。
研究調查了730名15-18歲的青少年,調查他們對不同社交情境的感受,包括是「鎮上開了新的餐廳,幾個同學邀請你和他們一起去拿促銷免費三明治」,以及「你在臉書上看到,自己沒有被邀請去某位同學的生日派對」等狀況,請他們表達自己在兩種情境下的感受。
結果顯示,有長期孤單經驗的孩子,不論對哪個情境的反應都較沒自信,被邀請時認為「只是運氣好」,被排除在社交圈外時,則會認為是自己個性有問題。另外,他們在落單時的負面情緒,包括忌妒、難過、失望、焦慮等反應也較一般孩子強烈。
心理學教授珍‧凡赫斯指出,常覺得孤單的孩子不論在哪種情境下,都會有較負面的想法,「這表示單純改善社交狀況並沒有用,心理治療應著重在改變這些孩子的想法,才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研究者、心理學家史蒂芬‧阿瑟則指出,未來的研究會聚焦在引導孩子改變解讀社交成敗的方式,是否能幫助孩子建立較佳的人際關係,並進一步降低他們覺得孤單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