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國強分析報導】金管會定調2015年為「台灣金融數位元年」,《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也在1月通過,因應金融數位化發展時代潮流。開放線上申辦12項銀行業務,包括結清帳戶、約定轉帳、辦理信貸、信託開戶等,但當中涉及到金融科技、法令解禁、專門法等'項目,考驗著銀行變形能力。
中國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結合了物流業與金融業功能的阿里巴巴更是來勢洶洶,台北圓環附近的寧夏夜市已經和「支付寶」合作,允許中國觀光客以支付寶付款,甚至打出1元逛夜市。台灣在《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上已經部分解禁第三方支付的進入障礙與交易條件,但距離完全互聯網金融還有一段路要走。
生物認證 汰金融卡
另一方面,線上金融需要遠端「認證」的技術,台灣目前只是在線上填好資料,「不是業務員去找vip確認是本人申請,所以仍要請客戶走一趟銀行確認。」中國招商銀行目前已推出7台臉部辨識提款機,宣告「無卡金融」時代將要來臨。因此國內銀行業者專門針對國外「生物認證」技術做簡單介紹,闡明未來靠指紋、眼虹等技術,讓客人不用登門開戶,就等國內法令修訂。
整個物聯網金融推動的引擎,除了業者之外,立法委員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立委賴士葆提醒,中國的網路銀行也不是沒有問題,權利與受監理義務不對稱,衍生出許多金融壞帳問題,台灣不應照單全收。
銀行變形 適應革命
過去9年來發展迅速的中國互聯網金融P2P模式,也為其金融體系帶來高利潤,卻也暗藏極大的風險考驗。由個人提供資金給平台,平台負責開發借款客戶,並設計授信風險評分機能,但幾年來已漸漸變調,衍生出老鼠會模式、直銷模式,另外還有募資平台本身惡性吸金倒帳的糾紛,讓中國信貸市場瀕臨泡沫。
在未來五年內,國內金融體系的產、官、學都面臨「變形」趨勢的挑戰,傳統金融思維在物聯網時代為有被強迫升級或改變,才有延續下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