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啟航 台灣優勢盡喪失(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5/12/21 16:44 點閱 2267 次
中國目前已是南韓最大出口對象國家,南韓在中國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已在過去連續幾年都排名在首位。(photo by wikipedia)
中國目前已是南韓最大出口對象國家,南韓在中國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已在過去連續幾年都排名在首位。(photo by wikipedia)

2015年12月20日起,中韓、中澳自貿協定(FTA)同步生效:其中,中國南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自2015年12月20日生效並第1次降稅,2016年1月1日第2次降稅。特別是,南韓銷中國產品將在短短十天之內就快速享有有兩次關稅調降優惠,其立即降為零關稅的出口產品金額占總出口比重,可一下子提高到44%,勢必加速對台灣出口至中國的相關產品,產生極重大衝擊。

【南韓新優勢地位】
中韓FTA生效後,以項目類型與數量來看,南韓產品輸往中國大陸,有20.12%品項關稅,自2016年元旦起已經立即調降為零(其中僅5%為立即降稅項目,其餘類目品項原即享有零關稅優惠),FTA生效5年後,享有零關稅優惠出口金額的占比將高達47.5%。5年之內,南韓享有零關稅之出口產品金額,可能再增加的占比幅度,僅不過3.5%而已。

中國目前已是南韓最大出口對象國家,南韓在中國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已在過去連續幾年都排名在首位,中韓FTA生效後帶來的關稅減免效果,勢必更加有助於南韓產企業繼續維持這一優勢地位。同時,以中韓FTA生效為契機,南韓將成為全球毋庸置疑的FTA樞紐國家,可以更有效獲得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加大在南韓更廣泛的投資,並且為南韓創造出高素質的勞動就業機會。

【中韓服務業殺傷力大】
相對於中韓FTA生效對台灣產生的立即衝擊,根據一項智庫的測算,在中韓FTA效應之下,未來3至5年台灣整體製造業總產值,至少會減縮掉新台幣2,600億元,在出口產品方面,更將立即受到南韓產業經濟的嚴重威脅,台灣的汽車、鋼鐵、石化、面板、工具機、紡織、玻璃,以及偏光板等8種出口導向產業,將會受到最嚴重的衝擊。

首當其衝的是勞動力相對較為密集的紡織品產業,根據報道指出,北起新莊、三重、桃園觀音,一路延續到彰化、台南等全台灣的紡織聚落,至少4,780家工廠,14萬餘就業人口,都將在中韓FTA生效啟動之下,首波承受重大衝擊。

值得台灣當局及整體社會民粹重視的是,FTA協定生效實施後,中韓兩國當局更已決定在兩年之內,以負面清單模式,繼續開展服務業貿易談判,讓南韓電信與金融等服務業,優先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同時並將就市場准入前的服務業「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開展投資談判。其中對於中韓自貿協定中服貿部分文本中,訂「兩年內」才落實開放,是中國大陸當局為了「讓利台灣」,而刻意「停下來兩年時間」,等待台灣能通過並落實服貿協議,以利於台灣「面向全球市場競爭的機會之窗」。

【台灣被邊緣化】
可惜的是,眼下台灣民眾普遍對中韓FTA竟然「無感」,猶然完全不清楚其將帶來的國家級經濟危害;要因應中韓FTA生效的衝擊,關於台灣因應之對策抉擇空間的可彈性,最多應該還有5年的「機會之窗」,自然應該在實質影響猶然較低的當下,台灣主政當局(無論哪一黨)所最須要加速進行的應該是「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與「兩岸貨品貿易談判的加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