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法國恐攻 也要關心穆斯林世界(彭書穎)

彭書穎 2015/11/16 18:09 點閱 4358 次
許多穆斯林二三代移民因為信仰因素難適應法國生活。(photo by Preston Rhea穆斯林 on flicke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許多穆斯林二三代移民因為信仰因素難適應法國生活。(photo by Preston Rhea穆斯林 on flicke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在臉書一片藍白紅頭像、到處呼籲為巴黎祈禱/祈福的同時,有誰為前一天在黎巴嫩連環爆炸中犧牲的民眾祈禱呢?誰為被伊斯蘭國(IS)放置炸彈而在埃及墜毀的俄羅斯班機祈禱?誰為在奈及利亞被博科聖地屠殺的近萬名基督徒祈禱?又有誰為伊斯蘭國成立一週年當天來慶祝而在世界五地發動恐怖攻擊遭死亡的民眾祈禱?

這次法國發生恐怖攻擊,輿論上有許多人說:這證明了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問題是,幾乎所有穆斯林都不承認伊斯蘭國等同伊斯蘭教,更不能說伊斯蘭國代表了伊斯蘭文明,何來的文明衝突呢?只能說是「極端思想vs普世價值」。

【有策略目的的攻擊】
伊斯蘭國的「野蠻行徑」不是為了單純殺人好玩,而是帶有恐嚇的宣傳意義,以及號召世界上擁有相同極端思想人士的活廣告,是非常有策略和戰略思想的行為。若忽視這些「野蠻行徑」的影響力,或者被這些「野蠻行徑」激怒而產生對穆斯林群體的敵視和仇視,反而就中了極端份子的計,反恐行動已經輸了一半。

我們需要了解,恐怖主義的定義有很多,恐怖攻擊的目的也有不同。恐怖攻擊的重點也不在於殺死現場的人(死亡人數當然越多越好,越有煽動力),而是造成活著的人的心理恐慌。預估未來世界各地發生恐怖攻擊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尤其是歐洲地區的幾個親美國家或者全球的重要景點,都將成為攻擊目標,攻擊方式和對象也會以不同模式呈現。

因此筆者大膽假設,越多人在網路上發表支持巴黎、為巴黎禱告,把臉書頭像換成艾菲爾鐵塔等行為,而忽視其他如黎巴嫩、埃及等地的恐怖攻擊,反而會愈讓伊斯蘭國加快攻擊歐洲等國的行動頻率,因為他們知道,攻擊西方國家才有媒體市場,可以得到加倍的宣傳效果。

【幫伊斯蘭國打廣告】
同樣一顆炸彈,在伊拉克炸死200人沒有新聞報導,但在法國炸死5個人可能就有無數家全球媒體幫伊斯蘭國打免費廣告,而且激起更多世人對穆斯林的攻擊和仇視,坐實了極端思想中「世人都欺負穆斯林」的邏輯假設,他們也更好號召jihad(媒體翻譯「聖戰」,但穆斯林不同意,原意為「保衛家園」和「糾正內心的惡念」)來「擊敗異教徒、保護穆斯林」。

要扭轉目前越演越烈的局面,這個世界需要兩種人,第一種人是非穆斯林,第二種人是穆斯林。非穆斯林對於世界穆斯林處境的正確認識和幫助,能把正在因暴力、衝突、仇恨而走向極端邊緣的穆斯林拉回來。

這個部分的困難在於世人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太根深柢固,媒體所塑造的恐怖形象早已深植人心,要理性看待穆斯林難上加難。再來就是世人「漠不關心」的態度,許多人會問,「為何我要關心黎巴嫩?我又沒有親朋好友在黎巴嫩!」積極來說,只關注自己生存的環境,不在乎其他遠方的人,這個世界就更加冷漠。

消極面來說,我們別無選擇,這已經不是個人喜好問題,恐怖份子不會因為你的不關心就不炸你、不攻擊你,伊斯蘭國已經是全球公敵,其攻擊行徑和對象毫無限制,全人類都有可能其攻擊目標。一位責怪穆斯林或伊斯蘭教,對解決伊斯蘭國問題毫無幫助,反而很有可能把心理受傷的穆斯林推向極端組織的懷抱。

【極端思想散播快速】
第二種人是穆斯林,「解鈴還需繫鈴人」,就像美國的黑人問題一樣,黑人社群要真正的改變,一定要有黑人領袖和民眾「認知」他們需要改變,不然外人的批評和建議永遠只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一不小心還會被冠上「種族歧視」的標籤。

同理,伊斯蘭世界的問題穆斯林烏瑪(社群)要起來改變,雖然許多伊斯蘭國家的混亂與西方列強確實有關,但若一直停滯在過去的仇恨中、或期待恢復千年前伊斯蘭世界的光榮,那伊斯蘭世界復興之路將更加艱難。

這部分的困難在於,號稱「世界一家」的穆斯林社群實為一盤散沙,各國有各國的問題和需要考量的利益,教派分歧更是嚴重,領導階層與民眾之間也大多互不信任,導致極端思想極易在市井小民間流行。

簡單來說,穆斯林和世界上的人在此艱難時刻需要團結起來,反對伊斯蘭國這種挑戰人性的極端組織;開始互相理解、幫助、自我檢視自己的盲點,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現在開始行動,這就是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