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蔡子岳綜合報導】過量的善行也會產生反效果!透過如社會企業樂施會等慈善商店,每年有約10萬噸的英國或美國二手衣物被輸入肯亞,滿足了肯亞基本民生需求。然而,過量的二手衣物捐入,在肯亞卻產生反效果,使在地成衣業大受打擊。
由於捐入的二手衣物品項繁雜,從完好的設計師品牌乃至於磨損破洞的衣物皆有,肯亞海關難以分類,於是統一按照重量課稅,所以衣物到達市場時價格非常低廉,甚至低到當地生產成衣的1/20。奈洛比大學教授卡穆研究發現,肯亞人口近10年增加了1千3百萬人,而成衣紡織業就業數卻幾乎零成長。
「由西方來的二手衣物本來是慈善用途,」卡穆指出,「但其輸送方式卻使其在肯亞成為商品,結果使得肯亞本地生產衣物失去市場競爭力,品相較佳的設計師衣物擠壓了對本地產衣物的需求。」
非洲棉紡成衣工業工會主管尼亞佳里也指出,二手衣物成本大約只要本地產製的5至10%,使得在地紡織與成衣工業幾乎完全失去利基,僅僅能在最低價、最低檔產品競爭,這也使得消費者對本地產成衣更失去興趣。尼亞佳里表示,政府應當對二手衣物進口做更細緻的法令規範,關稅也應提高。
今年2月份時,包括肯亞在內的東非共同體曾討論是否全面禁止二手衣進口,以保護本地工業,不過大會最終決議明年同期再做檢討。先前,肯亞與盧安達為了保護本地萌芽中的汽車工業,已經禁止進口車齡10年以上的二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