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南海秩序的解構與重構(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10/25 19:24 點閱 1642 次
南海情勢有漸次朝向「波斯灣化」發展的趨勢,再加上強權的介入,南海主權爭議更形複雜。圖為從美奈望向南海的日落。(photo by Wikimedia)
南海情勢有漸次朝向「波斯灣化」發展的趨勢,再加上強權的介入,南海主權爭議更形複雜。圖為從美奈望向南海的日落。(photo by Wikimedia)

近期美國針對中國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放話將派艦進入島礁12浬海域,南海風雲看似再起,但仍未見美國海軍身影。南海就在美中兩強重構海洋秩序下,成為東亞地區的發火點(flash point)之一。南海主權糾紛的複雜性,涉及東亞地區地緣戰略,以及該地區所潛藏的經濟資源利益。

後冷戰時期隨著相關國家權力佈局變化,東南亞區域形勢的改變,華府為確保南海海巷(sea lane)安全,並以此一海域作為遏制中國擴張海權的犄角,採取艦艇訪問、戰略對話、提供軍備、聯合軍演等多重管道,與傳統盟國建構橫跨亞太的聯盟網絡,漸次發展「亞太北約化」的多邊軍事聯盟關係。

南海主權爭議

中國為確保石油航路安全,以「珍珠鍊」(String of Pearls)戰略回應。各國在南海自行劃定的領海界線相互重疊,在領海不可讓渡、主權不容分割的政治現實,南海情勢有漸次朝向「波斯灣化」發展的趨勢,再加上強權的介入,南海主權爭議更形複雜。

東南亞各國透過東協區域論壇將南海問題國際化,期望能降低衝突的機率,相關國家雖根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但隨著全球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的開發己達飽合,富藏油氣的南海反而成為新能源地緣政治競賽的場域。攸關國家利益的主權與資源爭奪,衍生出更錯綜複雜的互動,要教南海平靜無波也難。

美國的亞太戰略中原本就視南海為國際水域,將南海視為切入東南亞國協的戰略議題,強力主張援用公海航行自由。歐巴馬府執政後,對南海政策更趨明朗,設法拉攏東南亞各國,藉此制衡大陸,但也避免激怒北京。

中國阻美偵察

中國向來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認為一旦將南海問題國際化,將會導致外國勢力介入。因此,藉填海造陸延伸領海範圍,阻絕美國趨近偵察,在中國聲索主權的南沙群島將菲律賓和越南趨離,最終確保南海的能源供應線。

歐巴馬政府的「亞洲再平衡」,以及相對應的軍事部署,加上美國國防部「空海一體戰」概念,是華府強化美國在東南亞盟國自由巡航與安全的西太平洋海洋戰略一環。

但從北京的角度,這就是變相的圍堵,為反制華府的戰略想定,強力主張在南海的領海主權,並以「反介入/區域阻絕」戰略因應,這是對挑釁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正當回應。就此而言,未來,華府和北京會採取何種行動,既能符合自身安全,又能避免對方採取衝突導向的戰略,將由雙方所選擇的戰略互動所界定。

中國立場是源自對於爭議島嶼的主權要求,卻足以對美國自二戰以降建立的海洋秩序構成最直接的挑戰。美國的意圖是讓國際社會認知中國破壞國際法則,保障國際海域的進入航行自由,包括根據《海洋公約》規範下,在其他國家的專屬經濟海域的權利。

中國在南海修建人工島的目的則在達成實際控制,造成主權歸屬的既成事實,且不會因此嚴重破壞和亞洲各國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受到中美兩國在解構與重構海洋秩序過程的衝擊,正是南海海域潛在衝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