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蔡版「食安五環」的看法(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5/10/22 21:29 點閱 1775 次
食安議題與人民習習相關,政府應該把食安列為施政的重中之重。圖為波特蘭的超市架上琳琅滿目的食品。(photo by Wikimedia)
食安議題與人民習習相關,政府應該把食安列為施政的重中之重。圖為波特蘭的超市架上琳琅滿目的食品。(photo by Wikimedia)

維護食安已經成為各國施政的重點。鑑於國內頻繁的食安問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席提出「食安五環」政策包括:新創「毒物管理機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認證標準與生產履歷;擴大10倍市場查驗規模;修改食安法,對生產者課以更重的法律及賠償責任,獎勵檢舉,同時保護檢舉者的安全。

然而,除了還需配合未來銷售形態轉變增列「網路食安」管理外,關鍵還是在於如何落實,畢竟再好的制度還是要靠人去執行。個人認為要落實食安管理關鍵在於如何找對人、用對方法,並且持之以恆,避免三分鐘熱度,以及斬斷黑心共犯結構。

找對人用對方法

首先要找對人、放對位子;過去國內出了那麼多的食安紕漏,民眾怨聲載道,但是主事的官員們卻還能高枕無憂、好官我自為之,影響所及沒人在乎績效與民眾觀感,這恐怕才是台灣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主因之一,可惜這部分並不在蔡主席救食安的錦囊妙計之中。

其次是用對方法,遇到問題官員總喜歡要求成立新機構,卻未能解決問題,如成立食藥署、農科院等。事實上消費者在食安把關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為協助消費者辨識食品安全,目前國際上有關農產品認證標章及機構達數十種,屬性不同(環保生態、食用安全、有機等)嚴謹度也有差異。

台灣這些年雖然也大力推動認驗證標章,卻忽略了生產環境、經營規模、技術、農民習性、民族性等方面,與國外有很大的差異,加以驗證機構品質不一,認證標章仿冒事件頻傳,使得消費者對認證產品失去信心。

未來台灣政府應該全力推動食品的可追溯制度,確實掌握產品供銷來源,並明訂整個產銷供應鏈各環節,如原料供應、生產、加工製造、行銷販售等的權責,而不是只加重生產者責任,對生產者課以更重的法律及賠償責任,並推動可與國際接軌的認證標章,來贏回消費者信心,才能真正做到從「農場」到「餐桌」全程控管的目標。

畢竟安全食品是生產出來,不是靠檢驗而來,就算如蔡主席所言,再提昇十倍市場查驗數量,人力還是不足,需要仰賴的是生產者的自主管理,以及民眾集體監督力量,這應該也是義美高總經理認為蔡主席食安政策不夠好的原因之一。

食安是場耐力賽

政府應該把食安列為施政的重中之重,以及考核、升遷的重要指標持續來推動,才能鼓勵公務員積極任事,並協調檢調、法院對重大食安案件採速審速決、加重量刑,才能建立真正的食安社會。

最後鑑於財團、政客、官員,以及重量級國會議員所集結而成的龐大網路,以及金錢利益結構,恐怕是政府在制定相關食安管理制度和執行時最大障礙,如何破除黑心食品共犯結構,應該是總統候選人在談食安政策時不可迴避的議題,從這裡也可檢驗是選舉口號,還是真心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