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間- 從《聖母峰》看患難與共的精神(吳秀蘭)

吳秀蘭 / 退休老師 2015/09/22 20:19 點閱 2482 次
對有冒險精神的登山者而言,能登上尼泊爾聖母峰,就像回教徒能到麥加朝聖一樣,畢生無憾矣。(photo by CGV Vincom Da Nang)
對有冒險精神的登山者而言,能登上尼泊爾聖母峰,就像回教徒能到麥加朝聖一樣,畢生無憾矣。(photo by CGV Vincom Da Nang)

尼泊爾像一條長蕃薯,夾在印度與中國之間,約台灣的四倍大。 首都加德滿都,是攀登珠穆朗瑪峰 (聖母峰的當地土話 ) 的起點;高度超過兩千公尺的群山,如同謢欄般環繞首都 ,有十幾條河,全年灌溉河谷土地,有氂牛做交通工具。

【驚看磅礡山景】
北歐導演巴塔薩科馬庫用精良攝影設備,及空拍技術,將尼泊爾聖母峰、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聳天峻嶺、磷峋峭壁、陡坡險谷、冰瀑雪崩,氣勢磅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你不用花大錢出國旅遊,坐在電影院內,就可如同身歷其境般,觀賞造物主鬼釜神工的大自然傑作,享受一級棒的世界美景。

或許有人說,看『Discovery』頻道,不也一樣?還不是可看到上天下海的奇觀美景,說不定還更精彩。但看電影還是不一樣,畢竟是有故事主題的。此片改編自1996年,發生在聖母峰的真實山難事件,劇情有生死取捨之際的天人交戰;也有登山團隊,患難與共精神的凸顯;以及人際細緻交流的感人互動,讓觀眾心弦觸動,深思生死一瞬間的人生真理。

【登山友的動人故事】
尤其當中有個僑段,是領隊羅勃 ( 紐西蘭人35歲 太太即將臨盆 ) 本來要下山了,(營部規定登山者,下午兩點前,一定要下山,因為高山氣候變化無常,暴風雪隨時會來,被困在氧氣稀薄的山巔,兇多吉少)隊員道格彼時已體力不濟,缺氧氣喘,在冰天雪地中,舉步維艱。

領隊羅勃為了成全這個虛弱隊友攻頂的心願,勉為其難地陪他再多爬一小段路,總算摸到聖母峰的山巔,了卻一樁心願。但回頭時,氣候惡劣,攝氏零下二十五度,風雪交加,手腳凍僵。營地總部要羅勃一個人先回,但他因責任感所趨,不忍棄道格於不顧,結果雙雙罹難,長眠冰雪之下,叫人心生悲痛,無限遺憾。

【攻頂挑戰大】
對有冒險精神的登山者而言,能登上尼泊爾聖母峰,就像回教徒能到麥加朝聖一樣,畢生無憾矣。事實上,1949年尼泊爾政府才開放國外探險隊登聖母峰,第一位登上聖母峰的探險家是紐西蘭的希拉瑞爵士,於1953年五月二十九日上午十一點半,與雪巴族響導丹增完成攻頂宏願。

之後,漸有後人風聞繼起,登山之旅逐日商業化。但這種高難度的戶外活動,是體魄與決心極限的挑戰,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首先是毅力的堅持,與體能極限的考驗。你耐寒嗎?有懼高症嗎?能負重嗎?除了睡袋,還要背六、七公斤氧氣筒,(當然可以僱挑夫),還要帶冰斧,鑿壁攀岩,缺氧失溫時,有急救常識與配備嗎?

【大開眼界】
一般而言,西方人勇於冒險患難,影片中看到的山友,大部分是金髮藍眼的大鬍子,不過羅勃這個登山隊,倒是有個東方人,是個日本女士(她已登過六座世界高山,不簡單哩)。基地總部報告時,也有聽到廣播台灣隊的,也挺稀奇的。

總之,花兩個小時看這樣一部山難記錄片,見識到一路上排山倒海的雪崩畫面,滑落絕壁冰縫的驚險鏡頭,隊友雪盲失明,甚至神智錯亂到喊熱脫衣的片段,讓我們這些登山門外漢,大開眼界,增廣見聞。最後抄錄『勇闖天關-聖母峰基地營紀行』(時報文化 安新民箸 2007)一首打油詩做為結語。
Ode to Kala Pattar
My feet are walking. My nose is running.
My heart is racing. My head is exploding.
Am I dying ? ? ? (聖母峰基地營 山屋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