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原民智慧 輪傘草設計成精品

游昇俯 2015/09/13 19:15 點閱 5402 次
輪傘草系列將原生文化、自然的餽贈轉化為簡約、別出心裁的設計,讓人看見地方文化的生機。(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輪傘草系列將原生文化、自然的餽贈轉化為簡約、別出心裁的設計,讓人看見地方文化的生機。(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利用輪傘草莖桿為材料織蓆是過去花蓮縣原住民部落的工藝,但近年已愈來愈少人種植輪傘草。情侶檔設計師劉立祥、張雲帆10月時將在「台灣設計師週」登場的「Kamaro’an」(阿美語,住下來之意)設計,與原鄉文化工作者舒米‧如妮合作,將花蓮原生文化、自然的餽贈轉化為簡約的設計,讓人看見地方文化的生機。

輪傘草具有耐陰、耐浸水的特徵,花蓮縣豐濱鄉的阿美族人會將其莖桿的皮削下,經水煮曬乾,編織成草席、坐墊等生活用品;「Kamaro’an輪傘草系列」設計,則活用輪傘草的莖桿,製成燈具、窗簾、名片夾等藝品。

「Kamaro’an」的輪傘草系列作品,是情侶檔設計師劉立祥與張雲帆這次在「台灣設計師週」首推的設計作品。張雲帆表示,「Kamaro’an」品牌的建立,源自於兩人在台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就讀時參與的生活美學產業化計畫,畢業後兩人受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創新服務組專案經理林易蓉邀請合作創立。

張雲帆指出,除了與舒米‧如妮合作的輪傘草系列,「Kamaro’an」還會在「台灣設計師週」推出海浪工作室與撒部‧噶照的漂流木工藝品,「海浪工作室有邊桌、書籤、文具小盒子等作品,撒部‧噶照的『法克洛系列』則是比較大型的高腳椅、茶几。」張雲帆還提到,輪傘草系列商品化前景看好,預計9月底到10月初會對外募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