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馬雅文明破壞雨林生態 影響至今

鄭宇晴 2015/09/07 18:10 點閱 19577 次
2千多年前古代馬雅人因火耕的農業方式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至今土地仍未恢復。(photo by wikipedia)
2千多年前古代馬雅人因火耕的農業方式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至今土地仍未恢復。(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2千多年前古代馬雅人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至今仍未恢復。美國研究指出,馬雅人所使用的「火耕」,必須砍伐大面積雨林才能種植玉米,在文明全盛期人口大增時,只好縮短休耕期,反而使雨水沖走肥沃的土壤導致土地貧濟,沒有植物產生蒸散作用也導致氣候乾旱,對地質、地形及氣候的影響持續至今。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發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的研究,研究員觀察馬雅地層中的土壤化學成份、碳同位素及文明遺址等多項指標,調查約2千年前開始的馬雅文明與自然的互動關係,發現馬雅文明時期地層的土壤侵蝕、酸化十分嚴重,土地中的磷也增加了3至4倍。

「我們發現今日許多濕地,都是馬雅文明時期人們為種植玉米而砍伐雨林留下來的,」德州大學地理環境學系教授盧薩德表示,「由於熱帶雨林被砍伐,沒有植物產生蒸散作用而導致氣候愈來愈乾旱,地質、地形及氣候到今天都還未完全恢復。」

「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影響,並不只在工業革命後才出現,而是早在古老的馬雅文明時期就產生,」盧薩德指出,「往好處想,此研究也可以對馬雅文明因應氣候改變而採取擴張農地的作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馬雅文明使用的「米爾帕」耕作法,會先把樹木砍光,待乾燥一段時間後,於雨季來臨前放火焚燒,以草木灰作為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種植玉米,之後必須休耕1至3年以上才能恢復地力。然而當文明興盛,人口大增時,休耕時間就必須縮短,土壤也愈來愈貧濟,甚至導致文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