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災技術應強化 天地人和諧共處-專訪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系教授孫志鴻 (20150806 醒報人物現場)

醒報編輯部 2015/08/10 11:09 點閱 1908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孫志鴻(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系教授)
記錄整理:康瑜庭、徐意茹、宋卉凌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非常榮幸邀請到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系孫志鴻教授來跟我們談一些他所研究的議題,包括台灣的災害管理、流域管理,以及永續發展。同時,也來跟大家介紹他最近所主辦的一場非常特別的學術論壇「迦密山論壇」。

想請教一下孫老師,您多年來研究台灣的地理環境跟資源,在整個國土的規劃上及面對全球變遷上,台灣這樣的地理環境究竟遭遇到什麼樣的挑戰?我們現在面臨的危機與困難到底在哪裡?

【台灣面臨諸多挑戰】
孫志鴻:台灣面臨到許多環境的問題,現在還有經濟跟社會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也是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比如說氣候變遷使極端氣候頻率的增加,造成許多的災害,還有大家現在都非常關心的北京與台灣某些地區的霾害問題,以及前一陣子所發生的旱災、水資源問題等,都是我們台灣所面臨的許多問題跟挑戰。

問:剛剛孫教授所說的重點是,我們面臨環境上空氣汙染及天災等問題,恐怕都已造成了困難。另外,台灣的地理環境有哪些先天的優勢跟劣勢?

孫志鴻:台灣這邊特殊的情況是,我們位於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板塊的地震帶上面,所以地震在台灣是很常發生的,隔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有規模比較大的地震。另外,我們也位在颱風帶上面,每年會有3、4個颱風侵襲台灣,因為地理區位的關係,所以有這樣的特殊現象。

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從某方面來講,可能也是一個機會。在天然災害頻傳的情況下,我們如何來管理這塊國土?如何在這裡能夠安居樂業?甚至我們能夠發展各式各樣先進的預警系統,或以台灣做測試或是練兵場,把這樣的智慧型防災系統發展出來,將技術推廣到全世界去解決其他國家的問題。

【JW生態工法】
問:請問一下孫教授有關於台灣現在的降雨情況如何?

孫志鴻:現在台灣甚至全世界,都面臨旱災或水災的問題。我們大概沒辦法控制雨要下在哪裡,可是我們可以有一些人為的措施。比如說,當都市裡面的雨降在地面上時,我們能夠把這些雨水儲存起來,這就是現在許多人在推動的「海綿城市」,或者是最近在呼籲的「海綿社區」。

事實上,有一套很不錯的工法,叫做「JW生態工法」,它能夠把這些降下來的雨水很快的儲存在地面下,而當旱災來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儲存下來的這些水,水災來時也可以降低淹水的嚴重性。

都市裡面很多的馬路跟建築物都是不透水層,但我們可以透過「JW生態工法」把這些馬路、停車場或是屋頂等,變成儲存雨水的設施。它所需要的經費也不會比建造馬路還貴,而且它的好處就是可以分區、分段,在不同的社區逐漸的形成一個個海綿社區跟城市。這是我覺得一個不錯的方法,能夠解決旱災跟水災問題。

【從公設開始實施】
問:剛剛孫教授所提到的「JW生態工法」還滿不錯的,一方面可以降溫,另一方面能在水多的時候存水、水少的時候釋出。這樣的一種建築,應該先從私人的住宅開始普及,比如說在地下室建一個地窖,還是說政府從一些公共設施,比如說學校或是馬路等去做處理?請您說明一下。

孫志鴻:比較快的方法是從人行步道,或是馬路、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來實施,本來是鋪上水泥的地方,可以改建成這種「JW生態工法」。它上面也是水泥,可是中間還有一些用塑膠管做成的透水導管做成的孔洞,可以很快的把強降雨所造成的水量迅速的排到地底下。

而地下則是做成礫石層跟軟石層來存水,水泥中間也會鋪一些砂土來過濾雨水,所以它儲存下來的水還滿乾淨的,價格也跟現在的人行道透水磚差不多。透水磚大概4、5年就要翻修一次,「JW生態工法」則能維持10幾年至20幾年。所以,以長遠來看,這兩個的價格是一樣的。

【防災技術與應用】
問:您剛剛特別提到國家型的防災系統,看起來好像政府也有在實施。在幾年前,您特別擔任中華地理資訊協會的理事長,也有參與很多政府的國科會等相關規劃。您剛也談到台灣面臨地震帶跟颱風帶,那麼國家型的防災計畫主要的重點在哪裡?跟民眾有什麼樣的關係?或者是說,目前的規劃我們可以放心嗎?

孫志鴻:大概10幾年前,國科會開始推動這個防災型國家科技計畫,結合了學術界的許多的力量,針對颱風路徑的預測及準確性不斷的提高,也提升了颱風降水預測的精確度,同時發展出一些技術,去分析哪些地方是容易發生淹水的。

甚至,有些科學家及學者也做了地震的模擬,可以模擬不同強度的地震,對於都市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針對比較脆弱的地方能夠做建物的補強及加強等,或是把那邊的防災設備及避難設施事先做好。這些都是利用學術界科學的方法,了解災害的特性,透過這些減災的方式,讓災害的風險降低,這些都是許多學術界或者是政府能夠做的事情。

問:一般民眾、公司團體或小規模的社區該怎麼做到減災和防備?因為不管是火災、旱災、颱風、地震等天災人禍,隨時都會發生。民眾或是小型社區和公司組織應該怎麼建立自己的小規模的防災系統?

【社區與個人防災】
孫志鴻:政府在防災工作上已經推動了10幾年,我覺得現階段在社區防災工作上還可做些加強。社區防災工作是透過平時的準備,在發生災難時,大家可以互相幫忙、互相協助等。例如,在社區裡面儲存一些物資,也可以組織一些義工隊,在日本這些防災措施已經證實是有用的。

例如,剛剛所介紹的海綿社區組織可以爭取這樣的計畫,來實施類似的生態工法,讓水災危險性能夠降到最低。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透過社區的力量來實踐。

例如,921大地震時,沒水、沒電,甚至出外買東西不方便或買不到。事實上,地震包在台灣不是很普及,但政府可以來推廣,這其實是每個家庭都可以做得到的。災害發生時,你自己可以先自救,大家彼此互相救助,這都是我們自己或是社區可以來實踐的。

【和諧與永續發展】
問:我們一方面寄望著政府幫我們做整體防災規劃,但是個人和社區其實都可以自救,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何時會發生災害,最好在平時就做好準備。

我知道孫老師最近有機會到國外參加一些研討會,特別是針對天地人的和諧。孫老師是基督徒,所以您在國外參加這樣的研討會,就是要聚集全球知名華人基督徒學者,為整個人類的永續社會發展做一個腦力激盪。去年在香港舉行盛會,而今年是在台灣主辦,主題為天地人的和諧與永續發展。

我們該如何促成天、土地、人都能和諧共處?我想請問孫教授,您可否分享您在香港遇到來自全世界,在信仰、社會、文化、生態、家庭、教育的專家所得到的震撼?今年又怎麼願意在台灣舉行第2屆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

孫志鴻:我過去10多年來,一直都在做防災的工作及永續發展的研究。我們都知道永續發展就是讓環境愈來愈好,社會也愈來愈好。但現在的情況卻似乎相反,我們的環境愈來愈糟糕,也有很多災害問題。例如,2008、2009年的金融風暴造成許多經濟、失業率飆升的問題,而至今卻尚未解決。

另外,去年太陽花學運和最近的反課綱事件,台灣各個地方都存在著社會動盪。人類的永續發展和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這是許多人和學者在探討的課題。事實上,基督徒也都非常關心環境、經濟、社會的問題。

【舉行迦密山論壇】
2014年在香港,就有許多基督徒的華人學者認為,可以呼籲教會積極面對環境災害、經濟社會問題等,畢竟美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這樣的教會。而這些基督徒聯合起來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例如,在教會裡就可以做社區防災、海綿社區、社區關懷、老人照顧等,可以發揮它應有的力量。

去年在香港召開第1屆之後,大家都覺得是很好的橫向連結。今年在新北市於8月12日和13日,將召開第2屆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一共有4個主題。

第1為教育議題,我們探討全人教育,10多位學者分享一些研究的心得。第2為家庭問題,例如許多人探討的同性戀議題、多元成家等。第3為環境議題,比如關心地球環境。最後為科學和信仰議題。而這些都是很有趣的課題,許多原本不認識的基督徒們,都可以齊聚一堂來共同探討這些議題。

問:您去年去過香港以後,有受到這樣的感動,而今年在台灣費了很大的力氣安排第2屆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這樣天地人和諧與永續發展的主題對台灣和全世界都有很大的意義。聽說這次論壇從海外來了許多的專家學者與會,第一天晚上還有精彩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所演唱的史詩型的劇場音樂會。

【國際論壇關懷世界】
孫志鴻:是的。這次的迦密山國際學術論壇,一共有45位學者參與,有來自於加拿大、美國、歐洲、中國大陸、香港等,台灣也有20幾位的學者,分別針對剛剛提到的四個主題,進行講座。

另外就是8月12日晚上有一個精彩的音樂會,主要是紀念馬雅各宣教士,在150年前來到了台灣,在台南與高雄建立教會,把福音傳到了台灣。宇宙光為了紀念宣教士150周年,所以編排了一個史詩劇場的音樂會。有獨唱、合唱和國樂演奏,還有介紹馬雅各的生平,很精彩的音樂會。

問:如果聽眾不是基督徒,但對基督教也不排斥而且很有興趣,若想出席,應該是可以的吧。

孫志鴻:不管是不是基督徒,我們都非常歡迎。我們所探討教育、婚姻、環境的議題都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只要是關心這些問題的朋友,都歡迎與我們一起討論,與學者一同交流,大家共同探討出人類如何永續發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方法。

問:若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ccp.org.tw ,或是搜尋「信望愛社」,內有詳細報名資訊,若是醒報的訂戶朋友,記得要註明,將可以有8折優惠。孫教授不妨也談談最近社會風氣問題,不管是捷運殺人事件,或是學生反課綱抗議行為,是否可以說些勉勵的話?

【社會需要愛與關懷】
孫志鴻:我們的社會需要愛,彼此的關懷,彼此的相愛,這也是基督徒的一個特色,希望我們基督徒也能把這樣的愛傳播出去。這社會也需要一些更多熱情的人來關心社會議題,不管是我們下一代的教育,或是環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