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半世紀 綜藝教父憂電視業

陳怡伶 2015/08/09 19:00 點閱 4862 次
圖說:金鐘獎今年逢50週年,邀請資深主播沈春華、綜藝教父王偉忠上節目,大談金鐘獎對多年電視圈生態轉變。(photo by 陳怡伶/台灣醒報)
圖說:金鐘獎今年逢50週年,邀請資深主播沈春華、綜藝教父王偉忠上節目,大談金鐘獎對多年電視圈生態轉變。(photo by 陳怡伶/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怡伶台北報導】金鐘獎今年逢50週年,入圍名單都還未公布,就先邀請資深主播沈春華、綜藝教父王偉忠來上金鐘特別節目,沈春華一改平常端莊嚴肅的「主播裝」,穿著白色小禮服,搭配粉色小披肩,站在一身藍色窄身西裝旁的王偉忠旁,但卻大談金鐘獎對多年電視圈的生態轉變。

金鐘盛逢50週年,即將踏入半世紀,但最近幾年金鐘獎平均收視率一直「往下跌」,2011年第46屆創下高收視,平均收視率達到4.81%,接下來2年一路往下跌,分別為3.81%和2.35%,第49屆有稍微上漲達至2.57%。從數據顯示,2011至2013年期間平均收視率下降2.04%,就算第49屆比前年48屆收視率有「扳回一城」,可是漲幅不大。

資深主播沈春華從事新聞行業至今已拿到13座金鐘獎,看著金鐘獎在電視生態圈的轉變,她語重心長說,金鐘獎是年度盛事,但是民眾卻麻痺了,收視率年年下跌。她表示,金鐘獎不是藝人的派對,不要變成像是「中元節」,一年拜一次,應從觀眾角度出發,進而讓獲獎者能在電視圈有勉勵作用,而不是成為一個王者指標。

提及金鐘獎,綜藝教父王偉忠直言節目「無聊」,並批評金鐘獎減少節目的多元性,因獎項幾乎被公共電視、慈濟等非商業型節目囊括,商業型節目「無地發展」。他表示,商業與非商業型不能放在同樣的標準評判,應以節目型態做分類,頒獎可以鼓勵各類型節目,促使優秀節目誕生,不然獎項「白」頒獎了。

台灣節目生態一直再改變,沈春華大喊「水土不服」,她坦言,「台灣電視圈變得太多,很難回復以往水準。」王偉忠表示,台灣「產業結構」出問題,電視單位沒有研究單位,永遠照以往節目型態類型,再「造」一個節目,而不是「創」節目。他說「節目做好做壞不是重點,節目多元才重要」,如此才可拯救台灣沒落的電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