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憂後樂集】融資,大即是美? (胡業民)

胡業民 2015/08/03 09:27 點閱 1723 次
過去十餘年政府迷信數字績效,曾以國家之力融資主導推面板、DRAM兩兆雙星產業,核心技術卻多仰賴國外購買授權,但就業聯鎖效果甚小。 (photo by wikipedia)
過去十餘年政府迷信數字績效,曾以國家之力融資主導推面板、DRAM兩兆雙星產業,核心技術卻多仰賴國外購買授權,但就業聯鎖效果甚小。 (photo by wikipedia)

行政院為振興空前低迷經濟,日前推出振興經濟方案,其一是將透過39家銀行,以規模5,000億元的「非中小企業專案貸款」,啟動後預估是以較低利率可協助逾百家中、大型企業取得營運資金,藉此提振景氣。我這種大即是美的融資政策,真令人不敢恭維。

回像過去十餘年政府迷信數字績效,曾以國家之力融資主導推面板、DRAM兩兆雙星產業,因係人為強求績效第一,核心技術卻多仰賴國外購買授權,特色是資本密集精彩,但就業聯鎖效果甚小,兩百億大廠,僅使兩百人就業。並且誘將寶貴資源投入國際上標準化製程、和極為競爭的風險之中。稍有全球過剩產量的變化,衝擊變動極大,廠商所獲easy money反促成產業賭局。

其次,除了台灣金融保險服務業鼓勵合併結果,能夠有BOT能力者,總是寡占的那幾家。而大型零售業聯盟力量強大,同質性偏高的結果,以價格取勝。業者以中央集權採購,此自然壟斷使與小廠商談判力量的不對等,因所有行銷通路皆為截斷,後者只能被予取予求。

台灣諸多中小型行號的特色難再突顯,生產廠商在和其價格談判力量日益弱化。以某聯鎖店銷售消費者39元的午餐售價為例,其午餐進貨成本壓抑到12元台幣,品質可以想見。

此外,大型餐飲聯鎖店又以單一操作標準化步驟訓練的員工結果,職工技術經驗均難以提升,隨時可被取代,身為血汗行業,而所有利潤都貢獻了中央,故消費者和職工均未受益。

大型化發展的陳舊思維,畢竟到了要改弦易轍的地步。著實而言,何時讓台灣中小企業、服務業之特殊性得以發揮,這裡政府的願景十分重要,坦白言,目前已是關鍵時刻了。

今天重點在讓那些掌握商品設計技術特色的各行各業,在內外需要上、在電子商務上重新出發。政府則是需要帶動氛圍,並藉上述(低)利率政策予以鼓勵,多方策動,相信所帶來的就業和活力,絕非大型資本密集企業所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