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一向是綠營的重要支持者,也是中國官方極力拉攏的對象。近來國內部分縣市農村盛傳若2016政黨輪替,將會影響農產品銷往大陸。此議題持續發酵的結果,是否因而左右農民投票意向,值得後續觀察。
這些年兩岸交流熱絡,在政府有計畫的推動下,台灣農產品出口到對岸的數量總值快速成長,去年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總額近10億美元,已超越日本成為農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地,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大幅提高。
【一線農民獲利有限】
儘管學者專家一再提醒馬政府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應該分散風險開拓其他國際市場,但是在中國政府刻意釋放利多,如:增加農產品採購數量、減化通關檢驗程序、調降關稅、擴大行銷通路等誘因,台灣官方基於施政績效、方便性、配合度、通關繁複性等因素考量,還是一昧把國內生產的農產品輸往對岸,對於紓解國內部分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增加我國農產品外銷業績,確實有所助益。
但是因此所產生的利潤,卻多數落入特定財團、企業、團體口袋,從事第一線生產的農民獲利反而有限,也延緩了國內迫切需要進行的農地總體規劃管理利用、產業人力結構調整、產銷制度改革、生產技術全面升級、離農制度推動等,使得目前國內生產之農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弱化了對外競爭力。
【兩岸生變衝撞農業】
2016總統大選勢必牽動兩岸關係未來走向,而農業始終是中國官方對台工作的重要籌碼。考量中國龐大消費力以及國內農民生計,新執政團隊應致力於維持良性互動,若兩岸關係生變,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經濟。
中國官方雖不至於立即改變兩岸農產品的流通政策得罪所有台灣農民,但是可能採取諸多緊縮措施,包括:要求台灣政府遵守WTO最惠國待遇原則,開放現行遭禁止進口的830項大陸農產品、加強對從台灣進口農產品檢驗檢疫措施或重新檢討過去給予台灣農產品的優惠措施、與台灣農漁產品搶占國際市場(如過去攻掠日本鰻魚市場、美國吳郭魚市場等),加速對台品種技術的蒐集削弱台灣農業優勢、默許農產品走私入台影響市場價格……。
【解決問題須執行力】
而這些將會對台灣農民心理、農產品行銷、農產價格、農民收益等產生難以預期影響,新的領導團隊應該要預作防範,審慎因應不能一廂情願,更不能只是以政府會帶頭行銷農產品,會開拓更多的市場利潤會較賣到中國市場好輕鬆回應農民的憂心。
國內農業存在的許多根本問題,如:農民所得普遍偏低、農業高齡化、農業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農產品產銷經常性失衡、中間剝削嚴重、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品質無法均一化、假農民充斥、良田大量流失等均未獲得有效解決,想擺脫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開拓更多國際農產市場需要時間與縝密規劃,更要有執行力,不能空口講白話,才能真正安農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