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透過網路討論公共政策,可能因「從眾效應」讓不同的聲音隨輿論沉沒,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劉若蘭12日在「青年政策論壇」的專家簡報中指出,國人使用網路者已逾8成,但透過網路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仍不到3成,政府建置溝通平台,須加強平台的互動性並提升網友的信任度;網友進行討論,也要注意不讓言論流於民粹。
【網路連結改變社會】
104年青年政策論壇第2階段實體論壇12日展開第1場地區論壇,計有150名青年朋友參與,探討以網際網路提升公共政策品質,分組論壇包括如何透過網路加強與政府溝通機制、防範網路霸凌、運用網路發揮社會關懷及政府如何運用網路強化青年競爭優勢等4個子題。
劉若蘭則在論壇開場前先提到她到澳洲開會的經驗,為現在澳洲到處是中國人感到驚訝。劉若蘭表示,這已是世界各地常見的風景,「台灣在這之中沒什麼能見度,所以要更加油、把自己的特色做出來,」用網路提升青年競爭力更形重要;她更扣合論壇議題期勉青年朋友,「現在已不是英雄主義的年代,而是要透過互動與關係的連結為社會帶來改變。」
【網路參與待加強】
對於透過網路提升青年公共政策參與,劉若蘭特別提醒,網路言論存在著「從眾效應」,不同的聲音言論容易隨輿論而沉沒,同時也要注意言論是否流於民粹。她更以國發會103年的調查指出,我國12歲以上民眾使用網路的比例已高達8成,但參與網路論壇及發表公共政策意見的人口約只有2成3,用網路進行公共討論仍有很大的空間。
雖然政府已建立許多公共政策討論平台,但使用率不佳,劉若蘭也指出,青年對這些平台信任度低、提出的意見無法列入政府決策或互動性沒有其他社群網路強,都會降低這些公共平台的使用,「不妨將這些平台委外經營,也可避免這些平台是被設置來為政策辯護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