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出口 應走高價位路線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5/07/09 08:53 點閱 2136 次
以台灣有限的耕地面積及高生產成本,加以所生產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在數量與價格,而是在於特殊性、食安與品質,因此台灣農產品產銷應該以全球高所得的消費族群為目標市場。(Photo by Jorge Gonzalez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以台灣有限的耕地面積及高生產成本,加以所生產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在數量與價格,而是在於特殊性、食安與品質,因此台灣農產品產銷應該以全球高所得的消費族群為目標市場。(Photo by Jorge Gonzalez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國內部分農村盛傳若2016政黨輪替,將會影響農產銷大陸,是否會左右農民投票傾向,還有待後續觀察與民進黨的應變。

這些年中國官方為拉攏國內特別是南部地區農漁民,對於台灣農產品無論採購、通關程序、關稅調降、行銷通路等均給予若干方便,對於紓解國內部分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增加我國農產品外銷確實有所助益,不過對於這些利潤分配的合理性仍則很大的改進空間。

【出口農產品價格太低】
在兩岸政府積極推動下,中國已經躍升為台灣農產品出口的首位,去年台灣出口到中國農產品總額近10億美元,再度超越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的9.6億美元,但是出口到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平均售價每公斤為1.76美元較出口到日本市場的2.36美元、美國市場的2.19美元都來的低。

以台灣有限的耕地面積及高生產成本,加以所生產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在數量與價格而是在於特殊性、食用安全與品質,因此台灣農產品產銷應該以全球「高所得」消費族群(含中國)為目標市場並進行有系統的調研開發,而不是只為了滿足中國廣大「普通級」農產品消費需求。

不過先進國家對於進口農產品食用安全、病蟲害檢疫、產品規格等有相當嚴格規範,以目前國內生產之農產品品質亦有差異,不是所有農產品都可以符合此種要求,想要開拓更多國際市場並非易事馬政府成果有限。

民進黨雖曾經執政8年,台灣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並沒有因此獲得有效解決,中間剝削嚴重,農民專業所得依舊偏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迄今仍難以因應貿易自由化衝擊,隨著內外環境快速變遷,想要突破困境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做法,不能只是空嘴哺舌才能獲得農民的信賴。目前國內農業本身仍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包括:農業基礎資料庫不完備、產銷機構不健全、農田大量流失、農業基層勞動力短缺…需要政府用心來解決。

【產銷失衡難解】
中國已經是全球重要的農漁業生產與消費國家,每年自國外進口相當數量的農漁產品(2014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高達1,214.8億美元),考量到農產市場容量低為了農民生計無論藍綠誰執政都不應該刻意忽視這樣的市場與商機,但也要學會自保不能任令台灣農業核心科技外流,自廢武功。

兩岸農業確實存在競合關係,中國農業具有規模經濟、低生產成本、廣大消費市場、出口政策優惠等優勢,台灣優勢則在品種、技術、加工等研發能力,應強化互補功能讓兩岸人民都能享受到貿易交流的「善果」非政治性採購,讓中國消費者可以品嘗到來自寶島新鮮味美安全的農產品,台灣農民也可以避開中國山寨農產品搶市與價格的惡性競爭,以商業貿易考量替代政治算計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