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歐洲未來 懸於希臘
過去8天在希臘,銀行擠兌、資金管控,歐盟中出現了第一個對國際貨幣基金(IMF)倒債的世界發達國家。希臘脫離歐元區的可能性愈來愈高,而這將是一個無人獲益的通輸悲劇。
希臘若脫歐,從惡性倒債和通縮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這絕對比不上政治和經濟崩盤將迎來的損失。歐盟的其他伙伴們則試圖將希臘理解為特例:雅典政治交涉的誠意不足、不斷計算錯誤是最後債務談判破裂的原因,因此希臘倒了,歐盟才會好。
但《經濟學人》認為這是錯誤的。首先,歐元區從來沒有為「開除會籍」設下明確條例,希臘脫歐與其說展現了歐元區的「彈性」,不如說是不確定性;甚至是債務國跟債權國之間的兩極對立:當「紓困」在歐元區中變成一些特定國家倚賴的經濟型態,這會導致一方總想以最少的政策讓步拿到紓困金,而另一方卻想以最少的紓困金換到對方最大的政策讓步。
希臘左派總理齊普拉斯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無能,他以為靠賴帳能夠賴到債權國讓步。儘管過去幾年債權組織對希臘的撙節政策操之過急所導致的反作用力,是其左派邊緣政策能在國民間異軍突起的原因。但這場鬧劇過後,希臘會需要一個新總理,才有可能和其他國家談下去。
希臘悲劇對歐元區的深層教訓,揭露了歐元區本質的矛盾。想要保有強大穩定的單一貨幣,大家就必須各自犧牲一部分財務自主權。
未來歐元區的金融可以更加規章化,如同現下幾位領導人發展聯合央行、存保計畫的政策方向;更進一步可以創設「集體失業保險」、某種形式的「歐洲債券」或「主權公債」,一旦某國經濟衰退或失業率標升到一個明訂的數字時,就可以啟用這筆救市資金。問題是,在歐洲各國疑歐、反歐的民意浪潮下,很多人已不願意讓血汗錢、納稅錢受到這樣的方式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