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許生物經濟學 貢獻不輸賽局論

鄭國強 2015/05/25 18:17 點閱 5984 次
非洲羚羊在大草原上看似鬆散的站著,被專家視為具有合作賽局的雛型,更是生物經濟學的最佳例證。(photo by George Groutas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非洲羚羊在大草原上看似鬆散的站著,被專家視為具有合作賽局的雛型,更是生物經濟學的最佳例證。(photo by George Groutas on Flickr–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台灣醒報記者鄭國強台北報導】舉世悼念發明「賽局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納許(John Nash)不幸車禍逝世,台經院戰略中心顧問郭迺鋒25日受訪時表示,外界只知道他的賽局理論曾經幫助台灣對抗中國的飛彈危機,卻鮮少注意到納許的生物經濟學對生物演化等研究的貢獻。台大動物研究所教授丘臺生指出,生物學常用納許的理論解釋動物與環境的互動行為,是分析演化的重要依據。

【生物競爭 類似賽局】
在電影《美麗境界》中,納許坐在公園旁看鴿子,竟也頓悟出生物經濟學理論,這也是他在賽局理論中合作賽局及非合作賽局的道理。丘臺生表示,許多生物演化研究都會借用納許的生物經濟學,因為生物行為上的改變是生物演化上非常重要的因素。

郭迺鋒以《BBC》曾經研究過的獅子群狩獵羚羊為例分析,羚羊的群體散布的方式是最有利的防禦模式,而群體狩獵的獅子也排列出最有利攻擊模式,羚羊站對了位置可以存活,獅子選對了位置,能成功狩獵,「簡單的說,就是人類世界中的卡位,卡對了位,就能生存下來。」

【獅子羚羊 互動演化】
「這是獅子與羚羊的軍備競賽!」丘臺生進一步解釋,羚羊為受食者,受到掠食者獅子的影響很大,稱之為「生物環境」造成的行為改變,產生非基因的演化結果,丘臺生解釋說,「以納許的理論,獅子在策略上要輸一點點,長期之下才會贏,也就是不要趕盡殺絕所有的羚羊,才能一直有得吃。」

郭迺鋒指出,不只是羚羊、獅子,螞蟻也有類似的模式,而這類的生物界中常見的群聚行為,和賽局理論的合作、非合作賽局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納許的生物經濟學,也被引用到研究生物演化範圍。

一般人對賽局理論覺得陌生,然而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即以賽局理論分析出「18套劇本」,還因此獲頒二等景星勳章。此外國際賽局大師Thomas C. Schelling除了在著作《入世賽局:衝突的策略》一書中以海峽兩岸為範例,更在來台演講時談到「台灣與中國不是零和關係,台灣不應該拘泥於是否繼續深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而要將自己視為全球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