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綜合報導】「《聶隱娘》象徵的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方是台灣,而非大陸。」甫自法國坎城影展歸來的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24日表示,導演侯孝賢新作《聶隱娘》不只是如古畫般絕美,更帶出中華文化最重視的「意境」。文化部次長陳永豐也說,中國文化歷史或許難以進入,但畫面意境之美絕對可以超越文化的藩籬。
侯孝賢新作《聶隱娘》20日在坎城影展的試映場後,獲得各國媒體與影評人的一致讚賞,看好能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獎項「金棕櫚獎」。但有部分外媒認為,《聶隱娘》敘事風格過於晦澀,可能是得獎的阻礙。對此,姚經玉認為,電影不見得要讓人看得「懂」,重要的是如何帶領觀眾前進。
【如中國古畫的意境】
姚經玉指出,觀看《聶隱娘》就像在欣賞中國古畫,而中國畫作和西洋繪畫講求肖像、寫實的風格不同,重視的是呈現意境。姚經玉認為,電影不一定要為了討好觀眾而存在,而是展現導演的創意,「就像參觀故宮裡的真跡古物,我們看的是『形』。」影評人聞天祥也在部落格說:「電影美的不只是外觀,而是形式內容互為表裡的過人境界。」
「不要說外媒看不懂,華人也不見得能懂。」姚經玉說,片中所使用的古語、文言文在坎城影展沒有中文字幕下,自己光聽演員念台詞也感到艱澀難懂。陳永豐同樣表示,古文確實是比較難以進入的環節,但影片結束時身旁的外國觀眾仍然起立鼓掌長達10多分鐘。
【中華文化無形意境】
姚經玉表示,李安的《臥虎藏龍》與王家衛的《一代宗師》都已成為武俠片中不同年代的經典作品,但這次侯導的《聶隱娘》又將武俠文本帶至另一個境界。姚經玉說:「大家都只看到『武』的拳打功夫面,但重點是『俠』的江湖道義面。」
聞天祥在部落格中認為,電影中聶隱娘看盡官場人間的爾虞我詐與愛恨嗔癡,最後選擇逃離江湖與世無爭,才是與蕩氣迴腸的景致所做的最佳呼應。陳永豐也說,侯導《聶隱娘》在武俠氛圍的營造上,可以說和40多年前同樣在坎城影展受歡迎的胡金銓《俠女》,產生了跨時代的呼應。
「中國第5代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的武俠片,都是明目張膽的權謀、鬥爭,這是他們生長的環境使然。」姚經玉指出,侯導的武俠片也有鬥爭,但手法卻是無形、檯面下的,這和中國歷史的描述較為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