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周刊封面:夏日書摘:審判漢娜.鄂蘭 (20150517 國家雜誌)

邱慕天 2015/05/18 09:50 點閱 1192 次

《國家雜誌》The Nation
夏日書摘:審判漢娜.鄂蘭

事件是歷史的推手,但許多時候卻因無人研究與記載,便只能聽從事件歷史效應對我們的指揮。不過,「審判」是個例外,有律師、有證人;並且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有些審判的敘事得以名留青史。

漢娜.鄂蘭在1961年撰寫有關以色列審判納粹劊子手艾希曼的文字,在半世紀後仍以「邪惡的平庸」為人所熱議,便是這樣的例子。

2004年起,一系列重讀納粹德文的史料專著開始翻案,揭露艾希曼的邪惡其實並不平庸,而是挾帶了深邃的反猶思想。與許多文字不同,「邪惡的平庸」取代它所描繪的事件,成為了新的事件,為著它曾經無意拉抬了戰後猶太復國等意識型態,翻案書籍以及文學批評家們「審判漢娜.鄂蘭」的工作就此展開。

今日艾希曼的反猶情結,之所以值得如此聚焦,是因為鄂蘭曾殘酷地揭露納粹大屠殺的相對「無組織性」與猶太人的相對「有組織性」。納粹的無組織性體現在東歐許多地區,當軍官出於道德直覺,對屠殺指令虛與委蛇,就能拯救猶太人免於大量死亡;反之正是許多猶太人甘為納粹鷹犬,才導致大屠殺的死亡人數如此之高。

這些「民族敵人」許多在1963年鄂蘭出書時都還逍遙自在。也因此,當鄂蘭揭露「平庸之惡」在普世維度下通力合作以釀成大惡之時,她也讓猶太人為此激動了。

這正是鄂蘭所做的一種重拾古希臘神學倫理學的哲學嘗試:我們必須透過劊子手的「行動」來量化其惡,而不是扭曲其(沒有那麼惡的)「動機」。

在現代世界中,人類是透過一系列社會進程的紐帶發展我們的「行動」,當這個行動導向惡時,一個平庸且無判斷力的行屍,將比有意志的殺人狂更可怕許多倍。如果不先批判「平庸」與這現代機制的勾結,我們的「審判」永遠不會到位。

http://www.thenation.com/article/207217/trials-hannah-aren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