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綜合報導】美國航空業40年來載客率大幅提升34%。據《CNN Money》報導,美國聯邦政府在1978年對航空業鬆綁航線與票價限制,加上訂位系統與計算程式的進步,讓業者得以提供更優惠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因此自1970年不到一半的49%載客率,提升至現在的83%,更使得每位乘客平均耗費的能源下降了74%,比開車還節省燃料。
【管制嚴格無差異化】
在1978年以前,美國航空業受到聯邦政府相當嚴密的控管,由官方指派每家航空公司每天該飛哪些路線,並且只能是單一費率,就像公車及計程車一樣,造成航空公司間無法做差別性經營,也難以提供特別或客製化的服務來吸引乘客。對此,航空業者只能發展出更為密集的航班策略,希望提供給乘客更多的班機時間選擇,藉以增強競爭力。
「乘客只須跟航空公司訂位,但更換班次卻免任何手續費。」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伯倫斯坦指出,消費者訂了機票後即可到機場挑選任一班飛機。這種服務雖然方便,但造成每架班機只有不到一半的乘載率,每位乘客的平均成本便居高不下。
【鬆綁法規科技進步】
隨著聯邦政府在1978年解除對新進業者的管制,以及價格與航線的管控後,航空業者可進行削價競爭,這意味者消費者有更多的經濟誘因選擇搭乘飛機,在初期也造成載客率拉高。不過真正使載客率大幅提升至8成的原因,是電腦運算能力的進步。
隨著科技進步,航空公司有更寬裕的票價調整空間,同時加上訂位系統不斷精進,工程師得以設計出各種程式來計算出時間、航班與位置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藉此了解如何極大化公司的營收。
載客率提升,不僅業者獲得更豐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象徵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自1970年以來,平均每位乘客所耗費的能源約下降了74%,這也代表美國人搭乘國內班機會比自行開車還節省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