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張禹宣報導】年輕人務農也能當老闆!農委會7日針對地方農業發展提出5點計畫,包括農村再生、人力培訓、產業發展以及社區產業企業化,鼓勵青年返鄉,讓青年「農stay」,並透過專案的培訓,從務農轉型為自產自銷的創業家,更進一步的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政府針對台灣好農,除了推動「農村再生條例」,10年內更編列了1500億元再生基金,提供農民技術上的服務,以及讓青年農夫得以低利率貸款資金。農委會表示,不僅要改善農業環境,更要讓農業財務自償而自主發展。
農委會指出,基於近日來食安問題備受重視,產地直銷成了新興的品質保障,通過物流網提高農村自產自銷的便捷性,以及利用網路讓農民與消費者直接對話。
「轉變,最重要的是人,不然任何建設都沒用。」退休教師林義峰認為,即使有經費,還是需要可以發揮的人才。他說,農委會推行了許多客製化的課程,並且透過實務教學,以三芝共榮社區為例,不僅廢棄的農耕地成了金針花的田園,標榜無毒的產品更吸引了消費者,可透過假日市集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
農委會指出,低利息貸款的提供,並且以專案模式處理農產品從包裝設計到行銷通路的所有層面,非常重要。根據統計,截至104年3月已貸放147件個案共2.1億元。水保局局長李鎮洋說,李星辰就是成功案例之一,,他承接了家族「日茂竹筍」品牌,不僅加值地區產業價值鏈,更與其他青農合作開發真空包裝產品。
創業青農林宥岑自信的捧著自產自銷的筊白筍,她說,「當初創業時只有2人」,後來透過政府協助筊白筍種植技術導入,以及復育周邊的白魚生態池,加上媒體宣傳和通路媒合,成了與自然共存的休閒園區,不只產量增加了250%,員工也成了10人,遊客成長了6成。
李鎮洋表示,青農可透過最新的電子商務,直接提供消費者購買服務,就像網拍一樣,並且透明公開的資訊可以保障食安的安全,並且打破傳統農業區域性產銷的框架,提供青農創業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