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eek 新聞週刊
God and Country: How the Candidates Found Their Faith 神與國:美國總統競選人的信仰之旅
http://www.newsweek.com/2015/04/10/how-presidential-candidates-found-their-faith-318982.html
邁阿密珊瑚頂市一所建於1920年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小花堂」,信徒以古巴裔美國人為大宗,也是佛羅里達的前州長傑.布希一家每週報到望彌撒的聖所。
哥哥爸爸當作兩屆美國總統的傑.布希家族是聖公會背景,但少年時呼麻、瘋棒球的他,卻因為大學時一學期到墨西哥當扶貧志工,而認識了虔誠信仰天主的女友可倫芭。傑在21歲與可倫芭許諾終身,兩人的誓言在動盪的1970年代,篳路藍縷地跨越了基督與天主、北美與拉美、英語與西語等種種家族與政治藩籬。
1995年,也就是傑.布希初試政壇水溫、角逐州長敗陣的隔年,他接受了入教的堅振禮,此時43歲的他不諱言是長年受到太太的信仰觸動,才終於決志。此後多年傑潛心敬拜天主。直到現在,他成為共和黨參選2016總統的紅星。
民主黨的大熱門希拉蕊相對從一而終得多。從小作為虔誠衛理宗信徒的她,唯一的重大信念轉折是來自她芝加哥郊區的牧教會師唐.瓊斯。當年他把青年團契帶去聽金恩博士的演講,其左派政治神學在1960年代把小希拉蕊從共和黨女孩教化成了一位自由派。
美國人選擇宗教信仰常常像衝動的消費,改宗、離教、腳踏兩條船、宗教混合主義、新紀元盛行。但美國人熱愛宗教:4成的人口每星期做禮拜,遠高於英國的1成5。
傑.布希的例子說明了美國信仰與政治的錯綜糾葛,無神論者還從未出過實力派的總統候選人;535名國會議員只有1人是檯面上的無信仰者。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在敬拜場所投票、開票,你會看到80%摩門教徒、70%白人福音派是共和黨的票;65%猶太教徒、71%無神論者、88%黑人基督徒則挺民主黨。信仰所型塑的元首人格自然更是2016年競選的最大看點。
前阿肯色州州長及部長麥可.赫卡比則深植於浸信會體系,寫的新書也在談上帝與政策的公共神學。
天主教徒桑托倫,在參議員期間因為加入參議會查經團契,以及教會神父和太太的幫助下,也表現得信仰熾熱。
神經外科名醫班.卡森則隸屬嚴守「上帝六日創世」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他,在醫界的傳奇可謂「美國柯P」,他卻自認是上帝從小的神蹟引導,使他沒有人生走岔路。他在先前國家祈禱早餐會抓著「歐記健保」當面「嗆(歐巴)馬」,角逐白宮的聲勢因而扶搖直上。
共和黨的蘭德.保羅出身聖公會,現為長老會信徒。但他2010年曾因參與貝勒大學一個兄弟會社團「拜水佛」的惡搞活動,而影響參議員選情。
茶黨泰德.克魯茲出身於天主教的離教者家庭,後來他成了美南浸信會一員;他的父親也後來也成為「辛班尼靈恩佈道團」的佈道家。
佛州參議員馬可.盧比歐則因家族是古巴難民背景,原也是天主教。後來他一度跟著家人一同歸入摩門教,自己又慢慢回到天主教。現在也不時跟著浸信會的太太聚會。很多美國人都欣賞這種複合宗教認同。
威斯康辛州州長史考特.沃克父親是退休的浸信會牧師。福音派的他若選上,將是美國暌違百年後,再度由牧師之子入主白宮。
俄亥俄州的共和黨州長約翰.卡西奇出身天主教,但父母車禍雙亡後,他自己改入了聖公會。今日的他常用信仰訴說公共政策,甚至援引福音書支持更普及社會主義精神的「歐記健保」。
更傳奇的是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鮑比.金達爾。出身旁遮普的印度移民家庭,他自述從小躲在衣櫥讀新約聖經被感動,而最終在大學時成為天主教徒,還在驅魔趕鬼這方面的異能頗有心得。
遙記1960年總統選舉時,約翰.甘迺迪為了擺脫自己的天主教包袱,拚命向新教徒選民強調「信仰是私領域的事」;今日的美國卻彷彿迎來公共神學百鳥齊鳴的時代。從確立宗教自由的湯瑪斯.傑佛遜、廢奴的林肯、到援引耶穌登山寶訓「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以確立美國作為世界楷模之志的雷根,我們發現通往「政治天堂」的道路有許多條。信仰當然引導一個人的政治決策,但你必須好好運用你的講壇(pulp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