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能源左右國際政治走向(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01/13 10:25 點閱 1972 次

2014下半年國際油價重挫,預告「新石油秩序」的到來,國際政治秩序將由地緣經濟重要玩家主導,更精確的說法是:能源決定地緣政治板塊運動的方向。

1985年美國利用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沼之際,與沙烏地阿拉伯聯手主導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直接重創依賴石油出口收入的蘇聯經濟。一方面克里姆林宮無法回調戰爭機器,以國家暴力鎮壓異己;另一方面,戈巴契夫以民主改革進行國家重建,中東歐國家共產體制的變革,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能源做為國家經濟戰略的主要武器,即使以國家專制力量控制諸附庸國,如北極熊以龐大身軀躺臥在歐亞大陸的蘇聯共產體制,都會因美國操縱國際能源市場價格而崩解。

【東西能源板塊抗衡】
30年後,拜傳統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加拿大生產頁岩油、油砂的東西對抗所賜,全球原油供過於求,國際油價跟著大幅震盪走跌,對經濟仰賴石油出口的國家造成莫大災難。

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歷來都是引發國際爭端的因素之一,甚至成為政治及軍事鬥爭的武器。科技的進步,開採技術的研發,促成新興能源的發展,各國在新能源的尋找/開發過程, 推擠形成新的政治版圖,驅動各國展開地緣政治競賽。

【油價短、長期影響】
國際油價的波動,將視時間的長短,對不同國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短期而言,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11個成員國,以及俄羅斯、委內瑞拉、印尼等非OPEC 產油國,勢將成為經濟上的最大受害者。

長期來看,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低迷,將嚴重損害中東伊斯蘭諸國政府的財政能力,處於政治經濟雙重危機的國家,因政治動亂帶來的風險必然急速升高。

相對的,石油進口國將明顯獲利,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利用這股跌勢,在國際油品市場大舉收購,增加戰備儲油。

美國的「全球頁岩氣計劃」將改變全球能源的政治地理。2014年,頁岩氣已占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4%,預估將會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這是歐巴馬敢於表態與俄競逐世界能源霸主的主要原因。

【2015地緣政治隱憂】
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導致美、歐制裁,伊斯蘭國在伊、敘之地點燃戰火,影響區域石油與天然氣供需與運輸,驅使俄羅斯與中國加速在石油、煤炭、電力、核能與再生能源領域的合作關係,將形成中俄攜手抗衡西方國家的能源版圖戰爭。

全球因能源爭奪而引發各項衝突與爭議,中、美、日、俄以及區域經濟體如東協、歐盟都在爭奪經濟資源和競逐政治權力。從中日韓東海衝突、中越菲南海對峙、烏克蘭危機、伊斯蘭國作亂,突顯上述潛在衝突仍是2015年地緣政治的發火點。

如此一來,將衝擊整體能源安全,重新安排國際政治秩序,其結果一旦引發國際能源供需大洗牌,將對油價波動投入新變數。

總體來看,台灣在低油價時,必須及早因應油價跌深反彈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在長期能源戰略上,則應徹底檢討能源政策,分散購油風險,降低對波灣能源的依賴度,才能避免受到新石油秩序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