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學術倫理醜聞 補助申請納評比

范捷茵 2014/12/16 21:39 點閱 4338 次
為了杜絕高教論文違反學術倫理,教育部除了三令五申以外,未來也會將學校的學術自律性納入補助申請的評比依據。(photo by  Alexandre Duret-Lutz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為了杜絕高教論文違反學術倫理,教育部除了三令五申以外,未來也會將學校的學術自律性納入補助申請的評比依據。(photo by Alexandre Duret-Lutz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自從今年發生2起論文造假、共同掛名的學術醜聞後,多位教育學者16日要求檢討「論文量產」沉痾。教育部長吳思華回應說,除了繼續軟性勸告大學不要把論文數量當成單一指標外,未來學校的學術自律程度,也會成為核定補助計畫的參考項目。

這兩起違反學術倫理的事件分別是,今年7月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涉及論文審查造假,遭《震動與控制》期刊撤銷60篇論文,也引發掛名共同作者的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以及交大教授黃國華刊登《自然奈米》期刊的論文數據造假,12月遭科技部停權並追回計畫主持費。

「這真是國際級的醜聞!」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16日記者會指出,論文審查造假爆發後,當事人、受牽連者雖已付起責任,卻凸顯出高教論文背後2大問題,一是論文掛名涉及學術權力結構問題,第二,高教深陷評鑑制度,導致學者被論文積點「綁架」,以造假求量產的畸形現象。

同時間另一場「教改論壇」中,教育學者也批評當前論文綁評鑑升等制度,學者們為了爭取在SCI、SSCI、EI等期刊上發表論文,甘冒被解聘、終身停權的危險,也不惜造假、抄襲。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不只大學「按件計酬」,科技部也把數量當成計畫申請指標,應該加以檢討。長庚大學通識中心普通物理系教授邱韻如認為,論文發表壓力造成教授專注研究,反而影響高教的教學品質。

對此,吳思華表示,論文量雖然是一個指標,但後續的學術研究表現、教師的社會責任更是重要。除了三令五申要求避免著重論文產量外,未來若學校要申請頂尖大學、教學卓越大學、典範科大等補助計畫,教育部會把學術自律程度納入評比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