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界展覽會中該搭訕誰?不是模特兒,是工程師!
台灣有大量研究生,一方面擔憂不讀研究所不易找到工作,二方面又憂心博碩士班階段在學術研究上投入大量時間,卻對業界沒有了解,後來只能嘆息所學無用,工作的時候一切從頭來過。其實,不一定需要陷入這個糾結。
【獵捕技術專家】
日前有機會和一位學者黃博士私下深談,他除了在學術界卓然有成,也是企業界備受尊重的技術顧問。原來,他的招式原來並不炫目,一切從「展場搭訕」開始。
自從發現要充實自己與業界接軌,黃博士就開始去看商展。他在看展前會先研究自己鑽研的領域,國內外廠商各推出了什麼樣的產品,並且研究國內產品比起國外有哪些規格差距。到了展場,黃博士就開始和各企業攤位中的工程師、技術專家「搭訕」。
黃博士知道,這些專家平在深居在企業之中,沒機緣根本很難接觸到他們。只有在商展的時候能接觸到,而且他們在展場的時候常常窮極無聊,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問題,都很願意聊天打發時間。
在展覽期間,黃博士會到盡可能和最多業界專家搭訕,並且吸收前一個人提供的一些資訊,和下一個人聊得更深,不斷在展場蒐集「關鍵字」。
【交叉搜尋真工夫】
展覽結束後,黃博士投入大量的時間繼續做功課。他將蒐集到的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中查找,找相關的專利文件;他再從專利中讀取技術相關方法與規格,再把方法與規格輸入論文資料庫之中尋找「關鍵論文」。因為現在能商品化的技術通常是十幾二十年前的學術研究成果,所以不會難找。黃博士會花整整一年,在專利、論文之間交叉搜尋,將他在商展中打聽到的技術瓶頸拼湊出全貌。
【展場學習法 運用多】
黃博士在研究所期間連續3年去商展,這3年每次去,都能問出更深的問題,而且從回答者的字裡行間,也愈來愈聽得出過去無法理解的細節、愈來愈能看到過去無法想像的大局面貌。
黃博士告訴我,3年後,他從研究領域相關的業界挑選了4間最優良公司,和他們高層約時間談話。那些公司高層本來興趣缺缺,當黃博士一提起要聊聊他們的技術瓶頸,他們立刻來勁,全神貫注討論起來。在一輪拜訪之後,這4間公司有3間邀請黃博士擔任顧問,一間請他擔任研發部長。
「展場學習法」也不只工程領域的學生該使用。非工程領域的學生,日後進入企業界也可能擔任行銷、策略、業務開發的角色,參觀科技商展時,非工程類學生也可觀察新技術當前的應用模式。
並且思考:有沒有別的應用模式?有沒有技術之間組合的可能?能不能把既有技術帶到另一個產業之中發揮價值?
其實,那些成功的創業者,不見得是技術發明家,往往只是新應用方法、新商業模式的開發者,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就是最佳的例子。
雖然台灣現在產學合作的風氣惡化,許多徒務表面的虛功,但是黃博士要我和讀者們強調,在學校內想要精深地了解業界實況,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只要善用身邊的資源就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