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癱瘓 藥物治療露曙光

李昀澔 2014/12/04 14:11 點閱 4645 次
研究指出,因脊髓損傷而癱瘓或不良於行者,透過藥物治療,有機會恢復運動及控制排尿的能力。(photo by維基百科)
研究指出,因脊髓損傷而癱瘓或不良於行者,透過藥物治療,有機會恢復運動及控制排尿的能力。(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因脊髓損傷而癱瘓者,或許也有重新站起來的一天。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團隊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透過皮下注射藥物治療後發現,原本因脊髓損傷而半身不遂的實驗鼠,可恢復排尿及控制部分肌肉運動的能力。

凱斯西儲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傑瑞希爾瓦指出,2個神經細胞間的連接點稱作「突觸」,當脊髓受損時,斷裂的神經纖維會試圖與對應的細胞再次連接,以重新形成突觸;但多數脊髓損傷患者都難以恢復行動能力,是因為受傷部位會產生「疤痕組織」,疤痕組織會大量分泌類似「膠水」的「蛋白聚糖」類物質,阻擋神經纖維穿越受傷部位,導致突觸無法「重生」,由大腦傳出的訊號因而無法送達全身,造成傷者癱瘓。

希爾瓦解釋,蛋白聚糖原本的作用,是為了維持神經系統結構的穩定,而脊髓受損時,蛋白聚糖會與1種稱作「PTP sigma」的酵素產生交互作用,因而大量分泌、填滿傷處,以防受損範圍擴大,卻反而成為神經系統自我修復的阻礙。

凱大神經科學博士布萊德利朗恩針對PTP sigma酵素,設計出1種皮下注射藥物「ISP」,ISP可抑制PTP sigma酵素作用,進而遏止疤痕組織大量分泌蛋白聚糖。朗恩等人發現,26隻因脊髓嚴重受損,失去行走及控制排尿能力的實驗鼠,在經過連續7週的ISP注射療程後,有21隻恢復行動及控制排尿能力,部分實驗鼠甚至已看不出曾經半身不遂。

「ISP並無法讓『斷掉的神經線接起來』。」希爾瓦分析,多數脊髓損傷患者並非所有神經纖維都斷裂,研究人員則發現,在傷處殘存的神經纖維中,負責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神經細胞,在注射ISP後,血清素分泌量會增加。希爾瓦強調,殘存的血清素神經細胞愈多,實驗鼠運動及控制排尿能力恢復狀況愈佳。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暨中風中心研究員琳恩傑克曼表示,目前臨床上缺乏可直接治療脊髓損傷的藥物,而希爾瓦及朗恩等人的ISP療法雖未必有「起死回生」的奇效,但若能與現行神經移植及電刺激治療等方法搭配,患者要重新站起並非天方夜譚。希爾瓦則說,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測試ISP對大型哺乳動物的療效,以及周邊神經受傷、多發性硬化症、心肌梗塞發作後等與疤痕組織有關的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