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品潔、李昀澔台北報導】年長者若行走速度變慢、握力減弱,恐已出現「肌少症」、甚至骨質疏鬆狀況。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楊俊毓指出,年長者若常扭不開罐頭、在綠燈轉紅前來不及橫越馬路,或在進廁所前就失禁,都可能是肌肉流失警訊。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男性肌少症患者骨鬆風險較常人高3倍,女性更高達12.9倍,且極易因肌力不足跌倒而骨折。
「國內65歲以上民眾有5分之1罹患肌少症,恐逾50萬人。」黃兆山解釋,肌少症是「骨骼肌」因年齡老化、缺乏運動、營養不足而流失所致,造成肌力及肌耐力下降。楊俊毓指出,若每秒行走距離少於0.8公尺、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6公斤,罹患肌少症風險極高,需進一步接受四肢骨骼肌質量檢測,以確認是否有全身肌肉流失的狀況。
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國內65歲以上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比例與肌少症相近,男性為10%,女性更高達21%。黃兆山說,肌少症及骨鬆的可能致病原因包括遺傳、年齡、菸酒及內分泌失調,而女性由於更年期後代謝及內分泌改變,肌肉及骨質更易嚴重流失。
「肌力不足者易跌倒,若已有骨質流失或骨鬆狀況,髖部骨折風險偏高。」台大骨科部主任楊榮森透露,根據骨鬆學會調查,6成民眾為骨折或跌倒高危險群,但卻有逾半數民眾未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查,一旦因跌倒或撞擊導致髖部骨折,女性死亡率為15%,男性達22%。
黃兆山強調,除多補充維他命D及高蛋白食物增加營養攝取外,運動是增強肌力、防止肌肉流失最好的方法。黃兆山及台大老年部主任詹鼎正等人參與骨鬆學會「骨鬆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讓逾150位民眾連續12週接受肌耐力及平衡等運動課程訓練,結果受試者平均行走速度提升8%、膝蓋部位「伸肌力」增加25%,慣用手握力也從平均17.3公斤提升至18.8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