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節目質、量不足 逾8成是卡通

李昀澔 2014/10/15 21:53 點閱 4388 次
調查發現,國內電視台兒少節目平均每日首播時間僅約1至1.5小時,且逾8成為卡通,欠缺內容多樣性。(photo by Pacdog & Kelly Sikkem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調查發現,國內電視台兒少節目平均每日首播時間僅約1至1.5小時,且逾8成為卡通,欠缺內容多樣性。(photo by Pacdog & Kelly Sikkema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兒少節目播出時數少,且逾8成是卡通。台大社會科學院及世新廣電系團隊調查發現,國內電視台僅約3分之1播出兒少節目,每日首播時數約1至1.5小時,且多為國外卡通。針對業者表示,自製兒少節目收視率低、不敷成本,前NCC委員、清大科法所副教授翁曉玲建議,可適度鬆綁兒少節目冠名限制,開放公益、社福或教育團體贊助。

【兒少節目充斥卡通】
台大社科院長林惠玲、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黃聿清團隊分析國內百餘電視頻道節目後發現,4個兒童有線頻道有近88%的節目是卡通,影集與益智、藝文等各類節目僅各占6%;92個一般有線頻道中有21台播出兒少節目,平均每日2.9小時,卡通占83.4%,但有6成是重播。8個無線台卡通占27.8%,各類節目占65.5%,平均每日2.84小時,但彼此差異極大,公視達6.5小時,中視僅約0.1小時。

「兒童及青少年占總人口比例逾21%,但兒少節目僅占不到3%,明顯不足。」翁曉玲分析,2011年電視台換照潮後,國內兒少節目數量及種類確有增加,尤以公廣集團旗下的公視、客視、原視,及大愛、好消息電視台,自製及播出比例較高。但同屬公廣集團的華視由於身兼商業台,製播狀況並不理想,中視更是幾無兒少節目。

「為什麼大家都播卡通?因為可刺激感官、小朋友才愛看。」大愛台總監湯健明指出,國內新聞常遭詬病充滿腥、羶、色,其實是為迎合民眾追求感官刺激的收視習慣。他透露,中視管理階層背負業績壓力,「都快下台了,怎麼可能還做兒童節目?」

【解決製作成本困境】
荷蘭公廣集團資深製作人、國際兒童新聞節目推廣者楊恩威廉伯特以「學齡前兒童紀錄片」起家,最初製作成本極低,但透過貼近普羅大眾及幼兒生活的題材,並極力爭取民眾可闔家觀賞的時段播出,逐步建立節目口碑,拉抬收視率,獲得的製作經費就日益增加。

momo親子台總經理陳景怡表示,原本以進口卡通為主,一度面臨關台危機,後來增加自製節目比例,並將版權外銷至中國、東南亞、歐美及澳洲等地區,再加上自製套裝兒童歌曲MV的DVD吸引家長購買,銷售量更勝當紅歌手作品,反而紓解營運成本壓力。

「電視台自製兒童節目及播映時數,或需由立法規範,搭配既有評鑑、換照等措施,才能改善兒少節目不足問題。」翁曉玲認為,目前兒少節目嚴禁置入性行銷或冠名贊助,但電視節目製作經費普遍緊縮,可考慮有條件地鬆綁,例如開放音樂教學團體,或公益、社福、教育類基金會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