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教會與媒體應帶頭凝聚社會深層共識,衝突與爭端才有化解可能。」中研院法律所助研究員許家馨30日出席《台灣醒報》社慶「建立公共信仰,媒體有責」座談時直言,台灣社會欠缺共識,造成無論政治或媒體,都只願呈現各事件零碎、片段的樣貌;而輿論及政策若未奠基於真相,勢必導致資源分配「不公不義」的現象,因此社會應以和解而非壓抑態度,建立真正的秩序。
【教會發掘歷史真相】
中華福音神學院舊約副教授胡維華也表示,台灣需要發掘共同的經驗及願景,讓政治與媒體都能跳脫對立的深淵,而這正是教會最能著力的部分。政大國際關係中心教授嚴震生回應時分析,教會應肩負起提供歷史真相的責任,從歷史共識開始凝聚,建立未來和解的基礎。
「愛、真理及公義,是組織運作缺一不可的要素。」許家馨指出,真相可能造成管理不便、摧毀和睦、阻礙團體效率,甚至挑戰統治階層,導致社會習慣憑著扭曲的真相建立秩序。他強調,多數人選擇忽略的真相,可能是攸關他人生命的血淚,因而衍生出諸多不公不義的狀況。
胡維華表示,人數、財力、地位、武力征服等方式,雖能在短時間使敵人屈服,但這不是才是上帝希望子民與其他族裔長期相處的模式。他以《聖經》中「十誡」的倫理規條為例,十誡的性質屬於近東的宗主盟約,但作為「宗主」的上帝,在條約內容反映的,卻是處處為「藩屬」以色列民的好處著想。
【媒體喪失公共可信】
「報業萎縮的另一關鍵,在於以個人為主的『自媒體』產生。」醒報前副總編輯邱慕天指出,隨網路和科技載具降低了新聞發佈門檻,過去仰賴媒體的公眾人物,透過經營「臉書」等社群網站,輕易就能對數十萬人發聲,甚至網路「鄉民」都能創造虛擬或實體的熱鬧新聞現場,讓記者被動追趕。
他以《大西洋月刊》5月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儘管新聞從業人員學歷日益提升,但自1970年代以降,媒體人對工作的滿意度與成就感卻持續探底。資深廣播人王凡坦言,失落感造成菁英不再投身媒體,實與閱聽人素質不斷走下坡有關。許家馨則強調,當菁英不再承擔社會責任時,整個社會將只能被迫接受零碎的真相。
「部分媒體為求利潤,報導內容流於媚俗,不假求證就貿然報導甚至批評。」邱慕天表示,菁英媒體應引導公民社會,以有「現實感的理想主義」繼續尋找經營的突破之道,而不是犧牲自主性,自甘被取代。
【教會代表和平典範】
許家馨認為,現行民主制度賦予每個人「發表自己所認知真相」的權利,但這些真相易流於片段、零碎,往往無助解決實際問題;他引述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達爾的話說:「政治的先決條件,是社會擁有深層的共識;而一旦缺乏,沒有任何民主體制能承受政黨競爭所帶來無止盡的激憤與挫折。」
「教會未能挺身面對衝突,使世界缺乏能夠成為和平社群的典範,只好以暴力解決爭端,」許家馨引述美國神學家侯活士的話說:「真正的和平不可能來自遺忘過犯,而是將過去的罪惡融入以饒恕為主題的歷史敘事中。」他解釋,教會本身應挺身而出,成為媒體「必須」報導的正面對象,甚至成為具有公共精神的媒體背後最強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