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情結 左右石化專區未來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8/24 10:34 點閱 2059 次

為徹底解決高雄石化工業問題,經濟部才剛拋出闢建石化專區的構想,沿海居民就出現反對聲浪。若事前未能充分與鄰近地區居民溝通,如此抗議設廠的行動,不僅會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更會增加政府推動石化專區的阻力。

能源相關建設的推動,是國家基礎建設重要的一環,同時具有公用的特性。但是在公民意識和環保意識日益高漲,尤其是在高雄氣爆發生之後,石化工業已被嚴重妖魔化,在任何地方興建都會遭遇反對。

不能違反社會正義

人是理性自利的,更精確的說法,人類是自私的動物,若成為推動國家建設的重大阻力,必然延宕工程進度、無端耗費預算,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也將難以估計,其所產生人民與政府的對立,更不利國家發展前景。

近幾年來,政府在處理環保問題的過程中,剝奪原本屬於公眾的審議民主權利,將之轉變為科學及技術問題,並以專業理由,阻斷居民參與的機會,從核四、核廢料處置場、美濃水庫到各鄉鎮焚化爐等,都有類似情形發生。

不要建在我家後院

於是,我們看到當地居民基於環境正義發動抗爭,阻擾工程進行,而政府為求順利施工,動用公權力強力排除的情況不斷上演。環境問題「是政治的,而非科學的」,環境議題的解決,不能違反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

高雄沿海居民對石化專區的反彈,從權利的角度來看,環境權和生存權的保障,主要在確保每個人都有享用乾淨的水及空氣,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的平等權利,環境價值的確保必須不以種族、族群或社經地位做區別,追求一種全面性的平等與保護。

事實上,過往所有基於環境正義而起的爭議,甚至抗爭行動,在心理層面上,往往是「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鄰避情結(NIMBY)所發酵的結果。特別是針對公共建設而來的「寧避」行動更為激烈。

鄰避心理是人之常情,但過度的鄰避反應,反而不利地區經濟發展,拜耳在台中設廠胎死腹中,即為其中一例。決策者更不能為貫徹公權力,在遇到工程阻力,各方爭執不休下,以環境議題的高度複雜性為由,阻止居民參與決策。

瞭解當地民眾感受

馬英九政府必須翻轉過去「從台北的觀點思考南部地區產業政策規劃」的作法,打造遠離人口密集區的石化專區的美意,若不能瞭解當地民眾感受,或著經過充分的政策溝通,納入在地居民的意見,引發的政治對立效應,恐怕只會激起更大的民怨,和更多的抗爭行動。

每個人都不希望石化工廠設置在自己後院,問題是,石化產業發展的未來和居民的環境正義孰重?人人都以「鄰避」護身,但石化工廠將在何處安身?政府決策的目標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但是,任何決策更應該平等考量每個人的利益。石化產業在高雄已經五十多年,設置石化專區既是經濟,更是政治議題,應該給高雄人參與的機會,不要因中央和地方,或石化業者和高雄市民彼此立場的對立造成雙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