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別獨自品嚐悲傷

宋宥賢 / 臺北市立木柵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研究生 2014/08/20 09:02 點閱 1772 次

雖然已事隔一個禮拜,然對許多羅賓威廉斯的影迷,內心依然沉重。戲前,他總把歡笑帶給別人;戲後,卻與悲傷、憂鬱獨處,他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又如前陣子臺灣合唱團體「憂歡派對」的歡歡,因憂鬱症所苦,也以自殺結束生命,或許大家頭個反應都是「怎麼會... 她在電視上看不出來耶...」。

思考一下,你我身邊的人,可曾有下述狀況:總習慣戴上面具,在大眾前展示好的一面。此為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的「人格面具」概念,目的是為了留下好印象,獲取社會認同,但暗自脫下武裝的面具,多少身不由己、言不由衷、委屈、煩惱都逐一浮現,有些我們深知,有些則無法真實面對,累積久了,逐漸形成壓力,若未紓解,壓力便擾亂生活,造成失眠、憂鬱、情緒不穩、身心症狀等。

適當抒放悶燒壓力

據臺灣衛福部最新統計,國人每年吞下多達3.27 億粒安眠藥,此驚人的數量也讓我國「榮登」全球使用安眠藥的「重症病患」寶座。

且經研究發現,許多人「失眠」,一半肇因人際、工作與財務壓力,對「朝七晚十」的國人來說,工時雖長,高居全球第三,然薪資調升幅度卻不及百分之一,沉重壓力可見一斑,然這些企業家及臺灣政府當局就責無旁貸嗎?

壓力,如同雙面刃,雖可督促自我挑戰,然累積過了頭卻傷了自己,導致身心症狀顯現,如憂鬱、焦慮便是。研究發現自殺者中70- 80% 具憂鬱症狀,且多為家庭、人際情感、工作與生活壓力或突發危機( 如天災、人禍) 等環境因素導致,甚至性格因素也是其一。

知名憂鬱症治療專家貝克博士便指出,好追求成就且不容犯錯者,以及人際需求高且依賴性強者,在環境與性格相互影響下,加上不適切壓力因應方式及負向觀點,更易產生憂鬱狀況,若又拒幫助於外,最終也可能走上絕路。

不爭比能爭幸福

所以,如何排解壓力是重要的,除平時建立適切休閒活動,例如運動,有助腦內啡釋放使人快樂。嘗試轉換對事件解釋方式,多思考事件正向面,甚至參加教會、團體以建立人際支持網絡以宣洩情緒,並找出壓力來源,集思廣益想辦法面對,必要時,也可找專業資源協助,這些方式或可促進壓力排解。
或許有時人生,真該如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經典台詞「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有福多了。」其中道裡,更值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