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考量到基改作物擁有極高的不可逆轉風險,及早建構完整的風險管理及溝通機制。
基改作物商業化議題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國內超市販售的稻米經過抽驗,發現含有基因改造成分,證實中國基因改造稻米已悄悄流入民間種植,並採取基因改造米混入普通食米的非法方式,流入國內外市場,由於全球都還未核准基改稻米的商業種植,該報導已引發國際關注。
外型上難以分辨
儘管我國官方宣稱未進口中國稻米與米製品,但是鑑於近年來兩岸農產貿易和民間種原交流相當頻繁,是否透過其他管道進入,台灣相關部門還是應該徹查,以解民惑。
由於這些基改稻作和一般稻作在外型上沒有差別,米商和消費者都無從分辨難以進行風險管控,勢必影響到非基改稻作甚至有機稻作農民的銷售與生計,影響至為深遠。
歐盟雖然針對中國出口的米製品實施嚴苛的入境檢查,同時要求所有中國米製品在出口前,都必須出具不含基因改造的檢測報告,但還是不斷出包,有了前車之鑑,台灣政府不能掉以輕心, 以免影響相關農產品出口。
台灣雖然在基改作物研發技術上相當先進,但是國內並未允許商業化的基改作物種植,不過國內也曾發生基改木瓜種子外流, 以及彰化稻作遭紅米汙染等案例,值得警惕。
原料容易混入
特別是台灣農政主管官員日前主張讓稻米買賣回歸自由市場機制,同時也透過自經區大幅開放國外農產品原料進口加工,以及允許區內基改觀賞魚生產與出口,將增加國外基改原料混入的風險,是否會影響到台灣非基改農產品(包括食用魚)的生產和出口,政府應該要審慎看待。
政府應加強稻米種子進口把關(包括建立各國互相認可的基因改造作物風險評估方法與法規, 以及檢驗技術和設施)外,應該考慮將進口稻米有無含基改成分列入檢驗項目‧ 並立即檢查中國基改水稻是否流入國內種植, 以免對國內稻米產業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建構管控機制
基改作物是因應氣候變遷與糧荒危機的選項之一(非惟一), 鑑於少數跨國公司可能透過基改品種專利權掌控全球糧食,為免受制於人,我國政府應該鼓勵基改相關研究,同時考量到基改作物擁有極高的不可逆轉風險, 相關基改研究領域應該更多元化(包括環境風險評估)並建構完整的風險管理及溝通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