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簽FTA 管中閔:我產業恐外移

賴義中 2014/07/23 16:37 點閱 4002 次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23日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中韓FTA最終恐導致產業外移。(photo by 資料照片)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23日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中韓FTA最終恐導致產業外移。(photo by 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大勢底定,國發會主委管中閔23日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由於台、韓出口項目高度重疊,基於關稅優惠劣勢,有部分商品會直接被韓國取代,影響台灣產業長期發展,甚至構成進一步的產業外移,衝擊經濟和產業發展。

針對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高孔廉日前表示,若中韓搶先簽訂FTA,「台灣會很慘」,管中閔強調,「完全不是危言聳聽」!中韓FTA生效後,紡織、石化、塑膠、機械和光學器材等台、韓高度競爭的產業,將受嚴重衝擊,推估台灣外銷中國的產品,可能會有2至5.4%的項目遭韓國取代,影響產值約30至80億美元。

至於是否影響就業,管中閔指出,短期影響暫時難以評估,但產業長期發展勢必受限。例如,工具機產業過去受到中國低價競爭,和日本高價障礙的兩難夾擊,但隨著世界各國彼此簽訂FTA,減免關稅,台灣產品外銷時就面臨先天劣勢。

「產品不如人是本領不足,但如果輸在立足點,就是不公平。」管中閔認為,產品取代只是第一波效應,還會有後續影響。無論外資、台企都會因關稅不平等待遇,重新盤算產業布局,選擇能與國際高度接軌的國家,導致產業外移,屆時台灣恐怕「保不住本了」,威脅長期經濟成長和產業發展。

針對外界質疑,自經區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延伸版」,管中閔澄清,自經區是創造高附加價值服務業和高薪就業的機會,窗口是向著國際而非中國,「和服貿協議是兩碼子事」,他懷疑有人刻意誤導,將兩者混為一談。

管中閔說明,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目的,就是要讓產業能有公平的競爭立足點,將優勢產業發展為國際交易中心。他也透露,目前已有數個國家表達興趣,且都來自歐美或亞洲國家,如:新加坡、日本對智慧物流有興趣,歐洲探詢教育創新和金融服務,且當初已評估過,中國對示範區重點產業,既無優勢,也不感興趣。

他舉例,台灣觀賞魚產業在世界一支獨秀,尤其屏東生技園區的技術領先全球,不只帶動觀賞魚、觀賞蝦等產業,還包括水族箱、馬達、照明等周邊產業,只要鬆綁部分法規,就能讓產業蓬勃發展,甚至成為國際觀賞水族動物的交易中心,打造如荷蘭的國際花卉交易中心,吸引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