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設自貿區 農業是難題

方家敏 2014/06/26 18:04 點閱 2579 次
農夫圖說:《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第42條新增了開放大陸地區原本受管制的物品,包括830項農產品,恐嚴重衝擊我國農業。(photo by彎腰農夫市集)
農夫圖說:《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第42條新增了開放大陸地區原本受管制的物品,包括830項農產品,恐嚴重衝擊我國農業。(photo by彎腰農夫市集)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2012年提出的中、日、韓自由貿易特區,是由超過15億人的3國自由貿易區所構築的大市場,區內取消所有貿易限制與關稅。然而在日、韓的農業相對弱勢下,要讓三方達成共識,成為頭號難題。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則認為,儘管日、韓都有農業保護主義,但政府開放的態度都很強烈,且各地農產品具有其優勢,影響應不致太大。

【日韓法規鬆綁】
中日韓為了自由貿易特區的設置,三方早開始積極談判與法規鬆綁。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第三支箭就是放任日幣貶值、擴大財政支出,以及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希望藉由開放農業與服務業,以及擴大工業產品出口,加速日本經濟結構的調整。

其推動的日本綜合特區制度,整體而言分為國際綜合區和地方綜合區,目前已規劃7處國際戰略區與37處地方綜合區。國際綜合區分別在北海道、筑波、關西等都有設點,核心發展包含癌症治療、生活輔助機器人、生物燃料、預防醫療、環境能源、食品產業、智能科技創新等。

韓國早將區域經濟夥伴(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納入自貿協定網路(FTA Hub)裡,而韓國的國家經濟戰略就是以FTA為主,打開韓國大門,也打開韓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滲透率。經濟自由區就是吸引外人投資的項目,從2003年開始,陸續在仁川、釜山、光陽,新萬金、群山與東海等8個地區設立了經濟自由區,提供進口零關稅、土地50年免費使用權等各項優惠與補助措施。

【中國早有準備】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為上海乃至中國帶來發展紅利,也是中國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試金石。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後獲得各方高度關注。

掛牌後第一個業務受理日就有577人次申請入駐,上海自貿區綜合服務大廳在中國十一長假期間,日平均接待700人次,自貿區官網日平均點擊量也高達100萬次,給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正面輻射效應。

然而中國大陸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孫元江表示,在經濟方面,中、日、韓三國經濟水準差異性較大,產業分工不平衡,且中、日、韓貿易收支嚴重失衡且存在貿易壁壘,日、韓對貿易赤字增減的關注,十足影響著自由貿易區的進程。而三國對敏感產業的關注也會加大談判的難度,尤其農業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中的頭等難題。

【日、韓農業衝擊大】
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2006年曾針對韓美FTA發表生效後的報告指出,牛、豬、雞、乳製品等在關稅取消後將損失140至258億台幣;水果又以蘋果、梨、葡萄、柑橘、桃子損失最大,預估在72至123億台幣之間。穀物市場也因關稅取消萎縮132至145億元台幣。

日本雖有60%的農產品進口,且出口額極低,但政府採取高關稅的方式來保護本土農業,日本消費者也藉由買高價格的農產品,支持日本農業。但若是開放自由貿易免關稅,恐會讓已經嚴重萎縮的本土農業市場更加慘澹。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指出,中、日、韓在互設自由貿易特區之前必須要兩兩型成雙邊協定(FTA),再組成多邊協定。目前已經初步達成財政、貨幣、互免關稅等合作,可互相購買公債,以本幣計算交易,不需經過美金轉換。針對日、韓的農業保護政策,他認為不是大問題。「中、韓互相開放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個且各國農產還是具有其優勢,影響不大,過度的保護主義反而會限制太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