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患者預防投藥 可降肝癌風險

李昀澔 2014/07/16 19:56 點閱 4421 次
陽明大學教授吳俊穎(左)及吳肇卿(右)研究發現,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罹患肝癌風險。(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陽明大學教授吳俊穎(左)及吳肇卿(右)研究發現,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罹患肝癌風險。(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慢性B型肝炎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罹患肝癌風險。榮總及陽明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胃腸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口服抗肝炎病毒藥物,可減少慢性B肝患者罹患肝癌比例達3倍,若患者未滿40歲、無肝硬化症狀,預防效果更佳。

陽明臨床醫學所特聘教授吳肇卿表示,體內肝炎病毒量過高時,肝臟組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而肝炎病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序列,也可能「嵌入」人類宿主細胞DNA,都容易引發突變,因而形成腫瘤。

【抗病毒藥預防肝癌】
中榮胃腸科主治醫師吳俊穎分析,目前肝癌防治分3階段,首先是接種B肝疫苗預防病毒感染,再來是避免B肝患者演變為肝癌,最後則是腫瘤切除後,減少肝癌復發風險。

吳肇卿指出,中研院士廖運範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小規模臨床報告顯示,肝炎患者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降低肝癌發生率;健保遂於2003年起給付B、C型肝炎抗病毒藥,但條件為透過「肝穿刺」法,並以免疫染色法測得「肝組織B肝核心抗原」呈陽性。由於肝穿刺屬侵入性檢測,自願受測者人數並不多。

【健保增加給付】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曾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研究指出,血液中B肝病毒量逾2000國際單位者,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都提高。吳肇卿等人則發現,肝組織發炎程度,與血液中肝炎病毒量呈「正相關」,因此驗血可取代肝穿刺,作為評估罹癌風險的指標之一。

健保於2009年時根據上述結果修改給付標準,凡是肝指數(GPT)達80至100之間,約為正常值2倍以上,且持續逾3個月,同時病毒量超過2000者,就可接受預防性治療,並將給付年限從1年半延長至3年;現已有20萬患者受惠,吳肇卿等人分析健保資料也發現,抗病毒藥物有效降低手術後肝癌復發率。

【年輕者預防效果佳】
吳肇卿與吳俊穎等人日前發表於《胃腸病學》期刊的研究,連續追蹤近4萬3000位慢性B肝患者7年;結果發現,達健保給付標準的患者雖然原本肝指數較高,因為保持穩定服藥,比起肝指數超過正常值(約40至50)、但未達給付標準者,肝癌發生比例降低約3倍。

「過去多認為年長或肝硬化患者,罹患肝癌風險較高,因此預防性治療也以該族群為主。」吳俊穎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患者服藥後肝癌比例降低3成,而肝指數超標但未肝硬化者降低4倍,未滿40歲者則降低9倍,代表較年輕、且尚未肝硬化的B肝患者預防效果較佳。

由於肝指數略高者,病毒量也可能極多;吳俊穎期待健保能適度放寬給付標準,以便提高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