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基督教晨曦會行政副主任張建智以聖經箴言4章23節,描述他一路從吸毒、戒毒到反毒的心得。他說,反毒是由內而外的工作,毒「癮」的源頭是心靈不健全的病態。
基督教晨曦會25日舉行反毒論壇,邀請學者與晨曦會戒毒牧師省思國內毒品的問題。基督教晨曦會教育部主任張淑媛認為,國內戒毒問題的學理趨勢,已走向「治標不治本」的實務導向,應下功夫探究「人的問題」。
【治標不治本】
張淑媛說,十年前因海洛因引發愛滋病的增加,對台灣帶出解決藥癮相關的策略問題,儘管愛滋疫情被控制下來,但卻改變了台灣多年來的藥癮策略,且影響到戒毒的「治本」問題,也就是說,以前常探討「為什麼戒不了毒」?到現在變成「為什麼要戒毒」的趨勢,使得人們不想再探討「吸毒的源頭是什麼」。
「我們常常能看到政府在拒毒、拒菸的宣導短片,能看見「毒」所帶來的危害,或者從社會新聞中,看見媒體對吸毒者貼上對與錯的標籤,愈來愈看不見吸毒真正的原因。」張淑媛表示,人在吸毒前後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有極大的差異,甚至在接觸毒品前就有徵兆。
張淑媛舉例解釋,吸毒者在接觸毒品前,可能會看到吸毒者開始逐漸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且高度自我為中心,但吸毒後,則會看見更極端的表現,甚至使親情瀕臨瓦解,人性墮落的力量更強大,直到看不見自己的需要。
【心病需要心藥醫】
「反毒不只是讓人看見毒品造成的危害,而是要看見社會價值墮落的原因何在!」張建智說,許多防患於未然的建設工作,不論是因應不同對象,如校園中輟生或青年,設計出不同的反毒策略,或建立反毒師資至各個場域,進行關懷預防的工作,都必須要先了解吸毒的根源。
「每位吸毒者有著不同的成癮症狀,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心』出了問題。」張建智說,人內心的欲望無法滿足,才是真正的罪惡根源,當人心靈空虛、沒有目標、意志力薄弱時,就難以面對誘惑,因此毒品對人性的綑綁,就如同罪對人心的挾制,因此他在幫助成癮者時,除了先給予清楚的盼望外,更重要的是,幫助成癮者認清自己的欲望與心靈空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