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設、求證 看我們的學術水準

韓乾 / 大學教授 2014/06/25 10:18 點閱 4397 次

大多數研究生的論文沒有假說,可能是因為研究生不懂得假說的重要,更可能是指導教授不懂得假說的真義,也不知道如何寫假說。

最近談論教育的話題很多,也有人談碩、博士論文的品質和我們的學術水準。上周,某電視台播放敘述胡適生平的節目。該節目吸引我的是在每次廣告之後,開播時的片頭,引用胡先生親筆所寫的:「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其實假設應該是假說《hypothesis》〉。

未重視邏輯思維

這兩句話,雖然沒有能夠完整地說明科學方法的研究步驟,但卻言簡意賅地的,說明科學方法的基本精神。胡適師承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把科學方法〈賽先生〉引進中國。

自從胡先生把科學方法引進中國, 至今將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方法似乎並沒有在中國生根,台灣亦如是。我們的科學研究一直落後西方國家, 是否了解研究工作的科學方法,似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裡所說的「科學方法」,如果是出於胡適引介杜威的科學研究思想,則不是目前流行的科技,而應該是科學方法的邏輯思維。

我在大學講授「研究方法」,也就是論文的寫作方法。每年上課時, 我都會交代一項作業。就是讓研究生到圖書館,隨意抽取台灣各大學的論文作樣本,統計一下論文有幾篇「假說」。最新的資料是去年秋季班上課的統計數字,包括:國立大學64 所, 私立大學8 所,樣本總數72 篇,有假說的只有16 篇,占22.22%。

在國內的學術界,無論是碩、博士研究生寫論文,或教授寫研究報告, 絕大多數都是依照幾十年來所形成的模式,不科學的既定格式,從研究動機開始,然後進入文獻回顧、資料蒐集、統計分析與檢定等步驟。其中並沒有假說,所以也無從知道研究生要求證的是什麼,要檢定的是什麼?

論文沒有假說

大多數研究生的論文沒有假說,可能是因為研究生不懂得假說的重要。不過,一個合乎邏輯的推論,更可能是指導教授不懂得假說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寫假說。因為研究生是指導教授帶出來的。如果這種情形是真的,那就無怪乎我們的學術水準落後了。

研究生作研究、寫論文,有沒有假說真的那麼重要麼?赫胥黎(T. H. Huxley) 說:「那些拒絕超越現實的人,可能連現實也達不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幾乎每一次大躍進都是由於「預期會發生什麼」所造成的,也就是開始知道假說的使用。假說就是做研究的人,在開始時根據理論,預期他的研究將會得到什麼結果,然後這個假說再由經驗證實(empirical test)。」因為在研究開始的時候, 假說還是在推測的階段,未被經驗證實。

問卷只是調查報告

也可以說,假說就是有待驗證的理論或結論。換句話說,就是一旦你建立了論文的假說,你就應該大概略知論文的結論。最後去檢驗結論是否與假說一致,才算完成論文。因此,可以說假說是引導研究工作的南針。如此說來,假說在論文裡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為了驗證理論是否能成立,一定要建立一項假說。假說就是預測在什麼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推斷性命題。當然這種推理的程序要合乎邏輯。通常假說會是: 「假使如何…就會如何…」的型態; 也就是「預期將會發生什麼」。

至於「小心求證」,以自然或理工科學的論文來看,有實驗的過程與結果支持。實驗或許需要做一兩次,甚至好幾次,只要認真做,就有小心求證的意義。而社會科學的論文,一般多以問卷或訪談資料代替。而且問卷多數只做一次,充其量只能算是意見調查報告而已,很難說具有小心求證的意義。長此以往,又怎麼能期望我們的學術水準能夠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