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大醫院急診該不該收輕症患者不是問題,重點在如何做到輕、重症分流,以紓解急診壓力。」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林宏榮15日出席「台灣緊急醫療」研討會時表示,發燒、腹瀉等「急迫但不嚴重」的患者,應透過設置輕症區、觀察區、待床區,以及減少檢查項目、以縮短留觀時間,與急診重症患者區隔,既不影響急診效率,也能避免輕症患者忍受漫長等待。
「全台醫院急診壅塞比例其實並不高,僅約5%而已,」林宏榮指出,麻煩在於有急診壅塞問題的20幾家醫院,都是「重度急救責任」的大型醫院,導致外院轉入的患者沒有床位;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說明,以長庚為例,當佔床率達一定比例時,該院就不再收治門診住院患者,將床位保留給急診,「這需要院方極富整合魄力才行,不是每家醫院的狀況都能這麼做。」
【都市轉診難落實】
李偉強表示,2013年全台19家醫學中心中,患者在急診室「滯留」逾48小時、無法出院或住進病房的比例為2.2%,與2012年相比,已有10家醫院滯留率下降;衛福部現將各地183家設有急診的醫院區分為27個轉診網路,患者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被送到最適合的醫院。他透露,東部、高屏及雲林的整合工作最順利,「都會區大醫院各擁山頭,民眾也較不願意配合轉診,尚需時間磨合。」
「醫院是否應設置『急門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李偉強解釋,急門診係將「急診檢傷分類」4、5級的輕症患者自急診分流,但前提是醫院要有足夠規模調配設備及人力。林宏榮以美國醫界流行的俗語「能自己走進急診的患者,一定要讓他也用走的出去」,說明要做急門診必須改變傳統急診的思維,「不是每位急診患者都需要佔一張床」。
【急診輕重症需分流】
林宏榮建議,每月急診人次5千人以上的醫院,可在週末執行輕重症分流,7千人以上則每天16小時,應能有效紓解急診壓力;「香港的做法更前衛,」林宏榮指出,香港醫院直接設立「急症護士診所」,由護理師負責「輕微損傷及疾病」,「這些措施並非鼓勵輕症患者看急診,」他說,「而是希望儘快處理輕症,避免輕症患者排擠重症醫療資源。」
「急門診無法單憑急診專科醫師承擔,需要內科、家醫科支援,」李偉強說,「另外要小心部分醫院急診分科過細,例如眼科醫師也要值班,反致人力流失。」林宏榮認為,由志願者「包夜班」的方式可大幅減輕輪班問題,再者是發展「觀察醫學」,設置獨立的醫療空間、醫護人員及專責的主治醫師,並與各內、外科次專科合作,「這種集合各科醫師的『諾亞方舟』團隊,才能落實急診輕重症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