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不妨局部先行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4/06/05 10:30 點閱 1614 次
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地區多個公民團體代表,日前到高雄市政府陳情,反對胡亂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影響地方產業生態。(photo by 中央社)
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地區多個公民團體代表,日前到高雄市政府陳情,反對胡亂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影響地方產業生態。(photo by 中央社)

自經區非台灣獨創,在許多國家早已實施多年, 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案例,從國外成功經驗發現, 除了事前需要有縝密規劃慎選開放項目,做好部會間協調整合外,也會提出具體作法與利害相關行業以及在野黨做充份溝通, 找出最大公約數,讓自經區順利運轉。

事前功課不足

像日本政府為招商引資, 給當地經濟帶來新活力, 也積極設置「特區」,不但注重指定地區,更重視挑選產業,甄選過程由下而上,目前中選的六大「國家戰略特區」(將放寬16 項限制),共同特色是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對改革態度相當積極,配合度高, 有利特區推動,而不是如台灣政府般專斷獨行,甚至以刪除示範區來逼不同政黨的地方首長表態,以私害公引發民眾更大的惡感。

國內擬設置自經區研議多年卻遲遲未見落實,該讓哪些產業先行,理應事先經過詳細規劃評估,才能打響第一炮,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遺憾的是, 政府部門事前功課做的不足,事後在面對外界質疑時又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特別是將攸關民生、國安的農業納入自經區示範項目之一,做出大幅鬆綁, 已經埋下衝突的引信,也註定該自經區的坎坷命運。

自經區納入農業加值, 政府部門所持理由除了要「做大原有的餅」以及「創造一個新的餅」外,還有一個未明言的原因,是要為原本管制進口的中國大陸830 項農產品解套,開放讓這些農產品以原料名義進入自經區,以避開兩岸貨貿談判可能被迫做出的退讓。

應致力本土「鍍金」

對於這些說辭,外界有相當多的質疑,例如政府一再提到由國外進口農產原料到區內加工,可以增加台灣農產品出口量值並增加就業機會,但農民困惑的是政府雖也允許區內廠商使用本土農產原料,卻沒有強制性, 廠商使用國產原料的機率自然很低,這樣的做法最大獲利者是廠商。學者專家也認為政府部門要把農業的餅作大,應該致力於本土「純金」MIT 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開拓,而不是將有限的人力、經費用在「鍍金」MIT 市場的開發。

另,對於現行管制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究竟應該隨著時空背景轉換、產業結構調整、市場供需、生產意願轉變等做適度調整開放(例如台灣本地沒有生產,而市場需求量大的品項,像是蘋果、奇異果、櫻桃、香梨、小麥、藍莓等), 還是採取於自經區內准入做法對台灣農業有利,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經過詳細政策評估並適時對外說明,以平息爭議。

為求「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能順利過關, 政府部門不妨重新審視現有五大示範產業:「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加值」、「金融服務」、「教育創新」,讓「智慧物流」、「金融服務」、「教育創新」先行,好讓自由經濟示範區儘快上路,只要能做出成績相信會獲得廣大民眾支持,其他產業也會主動要求納入,自然水到渠成, 相信會比將法案強渡關山來得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