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就職滿六年,然而農民處境卻比六年前更加艱困,不僅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還需要時時擔心良田被強制徵收,以及政府部門無預警開放國内農產品市場衝擊到生計。
面對最後兩年任期,馬總統想在兩岸和經濟議題上有所突破,必須先搞好農業,取得農民支持,才有可能順利加入TPP、 RCEP 以及FTA 等,讓台灣經濟跨步向前。我謹提出個人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應確保農業核心技術避免外流:台灣多為小農, 主要是憑藉著農民和試驗研究機構所辛苦研發出來的新品種取勝,讓本土農產品能與國外低生產成本的農產品相抗衡。如今農業主管卻鼓勵將這些農業核心技術整廠輸出,有能力購買的是財團和企業非一般小農。
這些大企業到國外利用當地廉價水土人力資源和廣大消費市場,結合台灣農業技術生產出大量號稱「台灣品種」農產品,不僅較台灣本地生產者更具市場競爭力,且大幅壓縮台灣農產品出口和生存空間,屆時本土農業將遭受到巨大衝擊,更將危及國內糧食的自主和安全,應該要盡全力守住。
二、應積極拓展國外市場:台灣農產品在拓展外銷狀況除輸中(占出口總值18 ﹪) 之外並不理想,為此,政府部門推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不應只著重調降關稅或為企業創造商機, 而應該要求相關部門積極透過多邊貿易談判平台,來幫助台灣優質農產品排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藉以敲開更大的國際市場。
尤其運用現代科技「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國際農產品行銷將邁入新的交易模式,給台灣農產行銷帶來新契機。
三、應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互動:政府部門在推動國際經貿合作協定時明知農業既是阻力也是籌碼,事先未經過詳細的評估與擬定妥善因應措施,做好相關部會間的協調整合,也未能與利害關係人農民作充分溝通,尋求共識,事後僅以編列補償經費應付了事,難怪會引發業界批評農業主管官員重視的是資本農業不是一般小農。
四、應加速農業政策改革:政府每年所編列農業總預算1309億元中,高達六成三(844 億元) 係用在農民福利措施給付,對其他經費產生排擠作用, 使得農業結構調整速度緩慢,無助農業所得提高,加以台灣要因應貿易自由化,就必須對許多過時的農業政策大膽進行改革。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馬總統應該順應民意找回如當年Longstay 般給農民帶來的關懷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