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 個月的政治動盪後, 軍方選擇在憲法法庭判決總理盈拉濫權違憲後出手,但能否解決泰國政治僵局?綏靖曼谷街頭的動亂?在在令人存疑。
自1932 年以降,泰國軍方已經成功發起高達11 次的軍事政變,這一次「夜襲」戒嚴, 尤引發外界對政變的揣測。軍方雖回應只是維護法律與秩序而非政變,但代理看守總理尼瓦塔隆的首席安全顧問,卻指控軍方在事前並未通知看守政府,根本就是「半軍事政變」。
戒嚴是政變的前奏
美國國務院在第一時間也表達「戒嚴非政變,必須為暫時性舉措,且不得傷害民主」的立場,但證諸過去泰國的政變歷史,戒嚴是政變的前奏,只是軍方不願承認。
根據泰國憲法,泰皇擁有軍警、經濟等首長任免權,泰國退役將領曾公開籲請泰皇蒲美蓬出面化解政治危機,但高齡86 歲的泰皇仍未回應。2006 年導致戴克辛政權崩解的政變, 若沒有蒲美蓬的默許,軍方也不敢放膽進行。
這一次,原本被認為是鷹派的帕拉育,面對政爭一再堅持要尊重憲法,卻又出人意表地介入,咸信已獲得尚方寶劍才選擇出手。此又與政局動盪造成社會激烈的對立,以及泰皇年事已高,又出現繼任危機, 恐怕威脅到皇室地位有關。
爭的是國家資源
泰國之所以會持續上演紅、黃衫軍的抗爭戲碼,所爭的不外乎分配國家資源的政治權力,誰掌權誰就有權分配。換言之,紅、黃衫軍的抗爭行動, 只是泰國上層階級和新興中產階級的代理人戰爭。
表面上,反政府示威活動的直接指向不公義的特赦法案的爭議,導致政局的混亂,但前總理盈拉就任後,經濟發展的前景讓中產階級失去安定感, 在長期焦慮下,中下階層醞釀不滿情緒的一次大爆發,才會越演越烈,終至軍方師出有名。
這是一場帕拉育、乍圖蓬與素貼三人將泰國民主當作籌碼的政治豪賭,為解消動亂,帕拉育不惜梭哈企圖逼使正反陣營上談判桌。若能在短時間內達成協議,重新舉行選舉,一則符合美國「短暫戒嚴,不傷民主」的期待,二則泰國動亂平息,政局回穩。
一旦民主協商破局,延長戒嚴期間,進而造成政變的事實, 泰國將進入長期的政治動盪, 華府必須實施制裁,中止與泰國軍事合作,成為三輸博弈。走在鋼索上的泰式民主,紅黃相爭如何善了,泰皇的諭令最是關鍵。